素质教育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主观上不重视,二是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条件不完备。中学体育素质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体育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当前中学体育所存在的问题也还很多,主要是,体育是为了中考提高成绩或者是为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这两种体育目的都是单纯地提高身体素质和对付考试,与当前倡导的中学快乐体育,以及当代学校体育目的——增强学生体质,适时地培养在校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是不相符的。
加强体育素质教育乃是中学教育发展的趋势,但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到底什么是体育素质、什么是身体素质?体育素质就是体育意识、体育生理、体育心理、体育智力及运用体育基本知识参与体育运动等综合能力。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等机能能力。体育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区别在于:体育素质是综合性较强、较全面的,包括有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片面性较强,较单一;体育素质教育是主动性和被动性相结合的教育,而身体素质则是被动性教育。把体育素质教育放在首位,身体素质放在次要位置是较符合青少年在中学阶段心理和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的,较符合国家和社会对当前体育的要求。
一、中学体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利用现有条件使他们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培养和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首要着力点。每个学生的客观情况和条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他们都有一种对成功的渴望。因此,我们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的进步与落后。否则就很容易让有些学生品尝一些无意义的失败苦涩。在体育教学中既要注意科学化、规范化,又注重体育教学的趣味性。用趣味性强的教材和教学手段,利用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将学生引导到体育活动中来,顺利完成中小学体育学科教学的衔接和过渡。如在篮球课中,进行能力分组,把能力相接近的分在一组,这样形成几组,分别选择适当的高低标准,这就避免了过去强的吃不饱,弱的吃不了的现象。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主体参与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不同的组别学生都可以体会到相同的收获,那就是每个人的成功乐趣。
二、中学体育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社会需要。没有身体健康的保证,就做不好任何事。尤其是初中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是极其关键的生长期,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1)转变观念,以终身体育为指导。学校体育不仅仅是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把在校期间的体育效益与学生终身受益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明白学校体育的使命不仅是为学生在校完成作业做身心健康准备,而且为毕业后的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休闲生活、娱乐生活等需要做准备。要让学生在身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掌握几项体育技能,终身受益。
(2)抓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体育锻炼标准是国家体委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而制定的一项重要体育制度,教师必须认真执行,严格落实,以高度的责任心抓紧抓好,使之落到实处。
(3)重视早操,确保训练效果。要坚持早操检查制度,定期讲评。保证每人充足的20分钟锻炼时间,要求入场音乐停,班主任到位,领导进操场,体育教师巡回检查,保证训练效果。早晨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能促进大脑发育,提高学习效率。
(4)利用课余,进行训练和竞赛活动。课余训练是学校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活跃了学生课余生活,为学校培养了体育积极分子,同时也为发现和培养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创造了机遇。学校可组织足球队、篮球队和田径队,坚持训练,同时也参加相应的比赛。还可每年举办一届田径运动会,以及各年级、班级间的小型比赛,通过比赛活跃学生的业余生活,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三、中学体育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课堂教学中要营造生动、活泼、和谐、友善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馨和情感的愉悦。学生在成功和失败面前,心理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并且这种变化往往预示着他们对未来成功和失败的承受能力。因此,要培养他们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态,注重心理素质的提高。例如,在山羊课中,有的学生一旦跳过,便忘乎所以,不愿再跳。而有的学生没跳过,甚至摔倒,便不敢再做尝试。这时候,我们要对跳过的学生指出动作上的差距,使其认清自己即便成功但还有很多不足,在成功面前不骄傲。同时,对那些没有跳过的学生给以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在失败面前不气馁。通过克服运动中的障碍和战胜挫折,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大丰市裕华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