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术课程的再思索

2011-12-31 00:00:00孟臻
成才之路 2011年34期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与和谐”的思想。美术教师不仅是美的传授者,也是美的塑造者。因此,美术教师必须重视自己在此进程中的角色,努力学习、钻研,使自己具有较为全面的文化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素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美术教育具有艺术和教育的双领域属性,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美术教师,肩负着传播科学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所以,自身更要追求创新和发展,注重传道、授业、解惑,因材施教。尤其是在当前趋势下,对美术教师的角色定位和美术课程的实施,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一、针对学科特点,寻求教学理念的时代性和教学方法多样性
  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贯穿艺术观念和美术术语的学习与应用。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注重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对美术技能的学习,教师应注意对作品鉴赏和作品文化含义的引导。在创作教学中,应创设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情境,创作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作品。强调美术学科的人文性质。重视美术与生活、文化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注重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研究能力。美术课程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浓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情感、价值、道德、智慧等人文特征都蕴于其中。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要求学生不仅要从美术本体来理解美术,而且应该通过美术逐渐渗入人文意识,丰富人文素养。针对美术学习的特点,倡导多样化的美术学习方式,如尝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组织、归纳与技能训练,做到理解与练习相结合,同时提倡师生共同构建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要加强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教师应尽可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开展美术学习。
  二、把握美术课型的基本特征,组织有效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坚持美术课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科学地探索和完善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理性地提高教学设计与课程实施的水平。教师应从课堂教学的规范化演变到教师自己的个性化、多样化,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教学实践。辩证地认识教与学的方式,不能忽略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我们应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与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关系。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重在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则重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其实,各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本身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当两者由于因材施教相匹配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时,就形成了有效教学。
  三、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高中美术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美术课程资源、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教师资源、信息化资源。首先,利用校内资源,建设校园文化。利用学校图书馆、美术作品展示场所,结合校园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美术创作活动,如宣传栏、节日展演活动的海报设计,校园景观设计,走廊的壁饰美化,学生的作业展示等。其次,充分利用地方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和文化传统,吸收本地区优秀的美术资源,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教师要收集、整理、汇编成册,有选择地引进课堂,作为校本教材,丰富课堂教学资源。第三,进行合理调配,共享美术教师资源。聘请社会上具有美术专业专长,或与此专业相关又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人员来学校兼职,利用跨班、跨年级上大课等形式,不失为课堂教学交流延伸渗透的有效办法。第四,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美术课程的网络资源,以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教师教学成果和学校之间的交流。
  在新课程标准下,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除了拥有必要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诸如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原来拥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每位教师不仅要“洗脑”,更要“充电”。所以,美术教师在工作之余,不仅要备好课上好课,还要进行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从中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和创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使美术教育教学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日臻完善。
  (江苏省滨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