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要靠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我们在追求课堂教学价值的同时,也要渗透创新教育。如何将创新教育有机地应用于政治教学的实践中呢?笔者以为,政治课堂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兴趣和好奇心是创新的“启动器”,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兴趣和好奇心会产生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吸引着人们愉快地投入创新活动中。那么作为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非常感兴趣地去思考,去创造。平时,就要在勤于积累资料素材的基础上,巧于设计问题,多角度、深层次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培养开放性的思维。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还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萌动创造意识。谈起创新,学生往往有一种神秘感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惧怕心理,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创新。而心理学家奥托指出,“我们都有惊人的创造力。”现代创造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不同的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据此,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消除对创新的神秘感,告诉学生只要是不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都是创新。
二、敢于质疑,培养学生创新个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不该是老师个人专制的天下,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有让学生能提出问题,会提出问题,才会有创新的可能,因为一个人的智慧体现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之中。质疑善问,是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排除障碍、勇于探索的表现。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教条式的教学、雄辩式的教学、育婴式的教学等误区,形成讲条条、背条条、考条条。这样的学生完全依赖于教师,没有疑问,不会发现问题,更不会有质疑的精神,老师没有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教过的不会做,久而久之,形成了唯师、唯让、迷信、盲从、缺乏创新意识的被动人格。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另一方面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个性。首先,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发现疑问,提出问题,做到“敢问”。其次,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辩论,做到“善辩”。再次,学生参照教师的点拨,明辨是非,提升认识,做到“勤总结”。
三、在实践中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智慧,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教学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及时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把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逐步做到知和行的统一。在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意志和行为。通过开展社会调查、考察访问、公益劳动、社会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协作观念、竞争观念、独立自主、独立意识和自我实现等品质。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设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对美国火星探测器的成功飞行这一事件,我要求学生分别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的不同角度去分析说明。绝大多数高二学生能从经济上说明,这一事件对人类开发太空资源具有深远意义;从政治上看,则反映了美国继续维持其世界霸权的政策;从哲学的角度看,再次证明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人类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发散思维是一种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
(盐城市北龙港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