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中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促进中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但是,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之一的政治理论教育课,在其实施时,除了寓教于乐,启发诱导和联系实际外,传统的“灌输”还需不需要?如何“灌输”?这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一、政治理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样的
各种政治学习、讲座报告、课外的文体活动、科技活动、社会活动、党团及学生会的社团组织活动以及网络学习,都有实现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这对实现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任务和运用政治理论课教育方法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如何把这多种途径结合起来,形成互相配合的网络是搞好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所有这些能否完全代替政治理论教育和实现其教育功能呢?换句话说,是否政治理论教育只有“寓教于乐”才能实施,才能为学生所接受?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政治”这一课程的含义。“政治理论课是比较系统地用马克思主义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的课程。”既然政治课是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因此,它就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可比拟和代替的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奠定学生一生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品德基础。所以,在学校的各种形式的教育中,政治理论课是中心、是骨干、是基础。
二、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面向当代社会实际
正因为政治理论教育是一门有其内在规律的一种独立的学科,因此,在实施其教育时,我们就不能期望政治理论课是一种包治百病的“万金油”,对它采取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或唯心主义的“立竿见影”要求。当然,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面向当代社会实际,面向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和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实际,应努力探索新时期下出现的新问题,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努力研究,给予科学、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解决,努力克服脱离实际的空洞的抽象说教,使教学和当代学生思维中的“热点”能引起共鸣,激发大家的兴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政治理论课不是一个辅助的综合领域中的一个部分,而是有其内在规律和独立性的学科
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其抽象思维性、内在逻辑性、系统理论性仅靠启发诱导是不能完全概括的。作为传统的教学方式——“灌输”,在对学生进行以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的政治教育中,仍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灌输,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等正确理论灌输到青年学生思想中去,才能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认识真理。如果取消了政治理论和先进思想的灌输,那么,社会上一切形形色色的错误有害的思想和理论,一定会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互联网络顽强地灌输到学生头脑中去。当然,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在声像资料普及、报刊众多、参观调查、社会实践、讲座报告以及网络等众多媒体传播政治理论的今天,灌输仍旧有其现实意义的。这是因为:首先,由于现今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是不会自发产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掌握科学的方法论的。正如列宁所说:先进的理论、正确的思想“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现在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但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的影响,西方资产阶级“和平演变”阴谋的实施、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腐朽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对现实的青年学生来说,仍是很大的。如果不对他们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系列正确思想的灌输,他们就会受到资产阶级思想、封建残余思想的侵蚀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从而迷失人生的正确方向。其次,“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那么这些革命的理论,正确的思想怎样才能为学生所掌握呢?这就必须进行灌输,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阶级性和实践性所决定的。正确的灌输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善于运用政治理论即马克思主义,有针对性、有说服力地回答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在灌输问题上,亦要防止和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否定客观理论作用,不讲原则,搞实用主义,取消灌输,否定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和学习;另一是教条式的、注入式的“填鸭灌输”,不联系现实思想,不善于启发诱导,缺乏针对性。这样,才能真正把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