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学园里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和效果使我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名家的教学实践又让我耳目一新。我心中的语文课堂“巴学园”应该是“读一读、争一争、笑一笑、演一演”的,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争中化疑,在笑中培趣,在演中收获。
关键词:语文;课堂;巴学园
初读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便被小林校长的巴学园深深地吸引了。走进“巴学园”让我着实感受到了一种关于教和学的清新的气息,感受到了快乐、轻松自然和人性的伟大。走出“巴学园”让我懂得了尊重和赏识、因材施教和寓教于乐,让我对语文课堂教学也有了些许的思考。
一、语文课堂要读一读
“读”是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的方法,他引领你走进语文的天堂,是学习语文的不二法门。语文课堂的“读”可以有两个层面的内容。
(1)读课文。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思想深刻、词质优美的范文,都可谓是经典之作。我们要引领学生品读欣赏这些名家名作,引领学生去品味词语、鉴赏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读,就是将客观的文字信息通过眼、耳、嘴、手、脑的有效配合,转化为有声的画面,从而对文本进行全面解读。朗读除了正确和流利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才能把学生与文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韩军老师的“读”,一直是我奋斗的方向。播放《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片段。舒缓、悠扬的音乐响起,韩老师自然地进入了状态。他饱含感情地朗读着。时高时低,忽短忽长,时急时缓,忽悲忽喜,如入无人之境,又似在重演着文中的往事。不一会儿,就有人红了双眼,有人擦眼泪。全诗读完,全场掌声雷动。师:(微笑)我读得好吗?生:好!师:是艾青诗写得好,还是老师读得好?生:诗写得好,老师读得更好!师:诗写得好,老师才读得好。这么好的诗就该好好去读,满怀激情地去读,读出感情来。韩军老师的“读”紧紧地抓住了学生(包括听课的老师)的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课堂上要让学生读得有情,想读;读得自由,乐读。
(2)读经典。语文课堂不仅要读课文还要借助经典美文,举三反一,让学生在相同的作者或相似的作品中进一步体会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经典的美文也是对学生一种情感熏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爱上阅读,爱上阅读经典。
二、语文课堂要争一争
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巧妙将隐性的问题抛给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适当地“挑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使双方的不同思想产生碰撞,在碰撞中凸显真理,将隐性的答案化为显性。这种充满“火药味”的课堂争论能激发思索、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它不但给每一个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更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奋发的精神、充分的自信投入到学习之中。成功的课堂争论,可以使教学流程跌宕起伏、剪裁纷呈,使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三、语文课堂要笑一笑
有人用“欢‘生’笑‘语’”来概括愉快的语文课堂。有笑声就有兴趣,有兴趣就有努力,有努力就有收获。“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吧。怎样才能做到“笑”,做好“笑”呢?
(1)笑要师生共笑。这种笑是一种民主的、亲切的、无间的、发自内心的。她是融化师生、生生之间坚冰的熔炉,她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课堂气氛融洽、平和、愉悦。
(2)笑要抓住课堂资源。引起的笑料要结合课堂资源。它可以是文本中的字词、句段,也可以是课堂中的生成要素。
(3)笑要适时,要适度。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只能保持在10分钟~20分钟(具体的特性有差异),而后就会开小差,偏离认真听讲的轨道。这时,教师要适时进行有意注意,暗示学生集中注意力。笑就是很好的有意注意媒介。同时,笑不是讥笑,不是乱笑,不是俗笑,不能喧宾夺主。
四、语文课堂要演一演
小学阶段很多课文都是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而编排的。这些文章中既有鲜活的语言又有形象的动作,可以更加直观鲜明地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必要的时候,就需要师生配合,将语言或动作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学中演,在演中学,在表演中去理解和巩固文本信息,在表演中感受和体验语言的魅力。于永正老师在《狐假虎威》中的表演教学,是我常常不能忘怀的。师:“扯着嗓子说”的“扯”懂吗?(老师边说,边用双手做了个“拉”的动作。)生:是拉的意思。师:不错,“扯着嗓子”中的“扯”是拉什么呢?生:拉嗓子。(笑声)师:把嗓子拉长?(说着,双手做了个拉喉咙的动作。)这能受得了吗?(众笑)想一想,是把什么拉长?读一读就知道了。(学生朗读第二节,伸长脖子表演“扯着嗓子说”,教室内一片沸腾。)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只靠一些想法是不可能完全洞察它的真谛的。我们必须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去完善和创新,打造自己心中的语文“巴学园”,让我们的学生流连忘返,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参考文献:
[1]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M].海口: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