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之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喜悦,好学、乐学,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最佳境界。《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要改变语文课堂陷于词语分析、语言工具教学的尴尬境地,使语文教学由传统牵引式教学转向生本教学,营造富于艺术魅力的“教学意境”,组织“诗意”教学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就此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探索。
一、再现真实意境,发掘语文知识体悟的快乐
“所有知识的源起都是由感官开始的”,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语言知识贫乏,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来引导学生理解、领会文章,如图画法、朗诵法、“喻拟”(模拟性营造课文所述情景)等方法都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情景联想或唤起其情感,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情境渲染效果。其中,较常用的方法包括以下两种。
(1)多媒体教学法。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语文教学可获取直观、动态、立体的视听音像效果,巧妙地应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对于帮助学生直观感知语文的诗意情境,融入课文、加深理解具有显著效果。比如,苏教版第9册《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教师就可在要求学生默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播放教学视频,“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通过视频、配乐来强烈地震撼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真实地感受到诗人李白与孟浩然间的离愁别绪,这种方法无疑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正所谓“一图穷千言”,通过图片、影像来再现情境,较之难以意会言传的情感表达,显然更适应欠缺生活经历的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
(2)生活情景“喻拟”法。文学源于生活,语文教学所涉及的知识体验都来自于现实世界的折射。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体验语文教学中的“诗意”,自然、社会就是最佳的选择。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只拣儿童多处行》等课文时,可组织学生去踏青,到大自然中的怀抱中感受、找寻春的踪迹:花圃里姹紫嫣红、田野中黄灿灿的菜花……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迎春的喜悦,再联系课文中“披上绿袍”“枝繁叶茂”“阵阵林涛”等词语的使用,两相对照,自然地就可以感受到荒山换新颜的美好景象。
二、培育想象情境,感受情境创造的快乐
“相比较知识来讲,想象力更加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新语文课程标准就着重提出了要培养“健全的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品质就是“善于创造”。在追求诗意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和组织者,但要使学生从中得到整体素质的良性发展,同样需要重视学生的知识迁移。由诗意课堂拓展、生发,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通过开放性、实践化、富于活动性的课堂作业,使学生由情感驱动下的创造性“实践”更自觉自发地靠近语文教学的“最近发展区”,启智、求美、向善。笔者培育学生的想象情境时,主要采用的是课本剧与“我是小导演”的教学形式。
小学语文教材中往往包含有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改编为剧本,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来组织课文的初步学习。如《做什么事最快乐》一课,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小青蛙、啄木鸟、水牛、蜜蜂、妈妈等角色,从若干个场景的对话中引出结论:“做对别人有用的事,你就会觉得最快乐。”从教学反馈来看,这种创设故事情境、充分发挥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由形象地感受到课文中小青蛙寻找答案的经过,具有浓厚的童心童趣,就像童话剧一样。且这种教学形式更突出学生的“选择性”(合作伙伴、角色扮演、练习内容的选择),更加适应学生的创造力发展需求,也更加有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吸收。
三、导入问题情境,享受语文美感发现的快乐
“生活的智慧,毫无疑义地都源自于问号。”快乐语文与诗意课堂的教学显然不能局限于文义的理解上,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再创造、自悟自得。由此,教师应在语文教材授课中善于“播火”、善于发掘课文中蕴藏的美感,通过问题情境的导入,燃起学生求知的圣火,通过自主的思考与学习得出结论,享受发现的快乐。同样以前文的《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为例,教师就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来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来感悟、发现语文美感。①品读诗句,感悟巨变:“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绿袍”中的“走”字,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寂寞多年的荒山”成为今天的“青山碧岭”后,有哪些诗句或词语为我们展示了荒山换新颜的美好景象。②拓展训练,深悟诗情: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对“蓦然发现——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句的描述手法有哪些认识呢?可以想起类似描写春天的诗句吗?(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文学世界的语言是凝练的,尤其是诗词,要引导学生感受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为我们带来的诗情画意,就应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感悟。如联系“抖动”“快活”“开心” “再也不怕”等词语,学生就可以联想感受到小动物们在万物复苏的青山碧岭中呼朋引伴、无忧无虑幸福生活的场景。通过这种引导学生将文字演化为生动、活泼的画面,甚至于将荒山等无生命之物赋予人类的感情,能够更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直觉思维,使他们对文章的写作目的、精髓形成更深的认识。
四、重视语言情境,享受文字美感的感动
小学生尚处于语言工具学习的初级阶段,“品味语言”、发现文字美感中的感动对于小学生来讲,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更应当联系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培养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使其语感实现美化、深化,语言能力得到长足的进步。符合这种培养学生语感的语言情境或隐含语境在教材中有很多,例如《海伦·凯勒》一课,“学会了……学会了……”“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其中所反映的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以惊喜的口吻说出的,“她说话的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等语句中所反映的海伦对生活的无比热爱,等等,都是如此。
诗意课堂情境的营造方法多种多样,快乐语文、快乐教学的手段也是丰富多彩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处理好“苦学”与“乐学”间的关系,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盐城市冈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