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堂中的有效沟通,不仅是师生间言语的有效交流,更是师生双方彼此心灵的接纳。这就要求教师在沟通中要激活孩子的探索欲,指导孩子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在多样活动中重现生活情境,逐步培养起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
一、融洽交流气氛主动沟通
教师要转变品德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教学模式,通过开展有效活动,教师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在融洽的交流氛围中,学生主动意识到沟通的重要,享受沟通的愉悦。如教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过新年”这一课,教材预设的目标是让孩子了解春节的喜庆热闹,知道春节里的传统习俗。但对于不同孩子来说,由于家庭的原因,他们对于春节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为此,我课前准备了一个盒子,在里面摆放了两张纸条,上面写着两种提示,一是“我喜欢过春节,因为……”,二是“我知道春节里我们要……”学生自由地从盒子里摸出纸条来,并根据纸条的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讲说,既完成了既定目标,同时学生也主动参与了交流,实现了有效沟通。这样,教学活动避免了教师一人讲,学生不乐于听,被动接受的尴尬场面。
二、重视过程评价善于沟通
新课程提倡的评价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发展,它的核心是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行为表现等,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付出的努力和他们一段时间以来的综合表现。在品德教学中,我们更应重视过程评价,关注学生丰富的活动体验和个性表现。教师要时刻洞察学生的心理动向,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引导者的身份去点拨指导,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力求准确、恰当评价每一位学生,既不伤其自尊,也要能发现其闪光点,指出其不足,促其扬长补短,健康成长。尤其是当学生的发言与教师的预设背道而驰时,教师更要多用鼓励的话语唤起孩子的自信,帮助他们积极参与,善于沟通。
三、创设有效情境乐于沟通
品德课堂由于其特殊的德育功能更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只有创设有效的交流情境,有利的交流条件,让学生投入到这样的情境中去,他们才能乐于沟通。①勾勒生活图景。在课堂中,教师善于将生活图景勾勒在孩子眼前,那么孩子必然将这些生动直观的情境与自己的生活相重合,并引发出交流的欲望,而且也定能利用教材进行有效的沟通。②走进生活场景。对学生而言,他们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印象不深,只有亲身感受的才会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在品德课堂中要多创设生活场景,让孩子用演一演、唱一唱、说一说的方式走进这些生活场景中去。③评价生活现象。学生都乐于对生活中的现象评头论足,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内驱力,主动提供评价对象,让学生在自主观察、主动评价中发现问题,明辨是非,提高德育课堂的育人功能,绽放孩子生命的活力。如教学《绿色小卫士》,让学生针对生活中的想象说一说,议一议,从而加深环境保护的认识,并了解保护环境的简单举措。
四、捕捉最佳时机易于沟通
新课标提出品德课程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教学现实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多种教育途径出发,时刻捕捉最佳教育时机,要巧妙与多学科相联系,善于利于学校实施的多种教育行为,如晨周会、班队会、心理咨询等,互相辅助,相互融通,立体整合,实现教育的综合化,让学生的有效沟通化难为易。如教学《快乐的国庆节》《春天的种植》时,将课时安排在节日之前,利于学校的实践活动,可组织学生了解节日,体验节日。如此,学生既丰富了认识,也加深了对这些节日的了解,实现了课堂教育的实效性。
五、指导倾听技巧促进沟通
在品德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更要善于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这样的课堂才更加有效,沟通才能无所阻碍。教师对倾听技巧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①教师要做出榜样。老师要学生倾听,首先自己要做到认真倾听,当学生发言时,教师要用目光与学生交流,并善于用体态语表明自己在听他说。在学生发言中不打断,在发言后给予恰当的评价。②教师要给予要求。对于倾听,老师要有要求,要让学生了解倾听的具体做法,要让学生能够用具体可操作的行为来展现倾听,不可用概念化、模糊化的要求让学生无所适从。③教师要及时评价。教师要针对学生一个阶段听的要求和做法及时作出恰当评价,方式可以多样化,可让学生自己评、互相评,然后由教师点评,及时发现优秀典型,并进行表扬鼓励,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保证课堂有效沟通的实现。同时,教师也要及时关注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要及时用他们自己的闪光点去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促进他们的成长进步。
在品德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指导学生形成沟通的技能,要懂得倾听,要能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为他人考虑。这样,师生之间的交流将更加融洽和谐,品德课堂将充盈有效沟通,教育效果将如春风化雨。
(江都市二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