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问题意识培养略论

2011-12-31 00:00:00李景军
成才之路 2011年34期


  摘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前提。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在阐释研究生问题意识培养重要意义的同时,着重从知识功底、教学氛围、创造个性、情景设置及培养评价方面,对研究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研究生;问题意识;意义;路径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是力求发现问题、理清问题、破解问题的心理态势。问题意识是对现实的质疑精神,是对权威的挑战,是思维创新的基础。然而,目前我国研究生的问题意识比较缺失,这制约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如何培养和强化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已是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意义
  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研究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它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开发,鲜明个性的发展和教师权威的挑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问题意识:创新能力的催发剂。问题意识是思维创新的基础。中外众多名人名家对此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外国古代学者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苏格拉底则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诞生。”他们各自从不同方面阐明了问题意识对人的创新思维的催发作用。在研究生培养实践中,研究生一旦产生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产生破解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因为研究生在试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必须调动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会不断提出不同问题,形成不同观点,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样,研究生的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也能得到提高。
  (2)问题意识:丰富知识的快车道。研究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不但巩固了原来的知识,而且拓展了知识、丰富了知识。如果研究生有了问题意识,他们的思维就会为解决某一具体的问题而启动。这时,研究生一方面会对原来以各种类型的知识、表象和智力行为方式存在的经验进行重新理解和运用,从而巩固、丰富和发展了原来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当原有的知识无法解答现在的问题时,这就会促使他们发挥主动能动性,产生探索的欲望,为解决问题,他们或请教导师、或查阅原著文献报刊资料,甚至参加短期培训,或听专题讲座。这样,在有意或无意间,在很短的时间里,扩展了自己的视野,扩充了知识容量,从而丰富和完善了知识结构。
  (3)问题意识:个性发展的助动器。当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以人为本”教育观的核心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坚持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具有多方面的规定性。其基本特征包括个性的主体性、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整体性等。个性的主体性是个性的核心内容,即在主客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性、创造性与自主性。个性的主体性不是先天的,必须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才能形成。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应该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着力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使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一切自己感到怀疑的现象,形成个体的差异性与倾向性,以及自己的认知风格和学术风格,这有助于良好个性的发展。
  (4)问题意识:挑战权威的原动力。权威,就是“在某种范围内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在“师道尊严”的传统教学课堂中,在研究生看来,导师就是权威的代表,导师说了算,而且导师说的都是“正确”的。因而,很少有学生对导师的讲义和观点提出任何疑义,因而出现了学生将导师讲的一些原本有问题甚至有错的知识、观点和结论,当做“法宝”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研究生缺乏问题意识。研究生一旦缺乏问题意识,就失去了挑战权威的原动力。有了问题意识,研究生就会对导师讲的、书上写的进行思考和质疑,然后想方设法地去释疑和反驳。这种质疑、释疑、反驳的过程就是挑战权威的过程,而挑战权威的结果不仅修正了原来错误的观点,而且还增强了再次挑战权威的勇气和动力。
  二、研究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路径
  在研究生教育教学中,要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从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入手。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强化研究的问题意识。
  (1)建立厚实的知识功底: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实现基础。正如摩天大厦的建立离不开坚实的墙基一样,研究生问题意识的产生离不开厚实的知识功底。厚实的知识功底是问题意识的实现基础。没有知识做底,没有能力做支撑,问题意识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会枯竭、贫乏。因此,要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强化学生“双基”(基本知识和动手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层级。在学习中,导师应要求研究生识记基本知识,不断积累,聚少成多,夯实基础,文科类研究生应该多学习原著和文献资料,理工科类研究生应要求研究生进行必要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而不要误入“研究生教育就不需要死记硬背”和“研究生教育就不需要开展动手技能训练”的歧途,从而放松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
  (2)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研究生问题意识的生发环境。研究生问题意识的生发,有赖于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中消除紧张感、焦虑感和自卑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已是当前研究生教学工作中的当务之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导师要充分尊重研究生的提问和答问,不要对学生提问或答问出现的不当之处,进行全盘否定,甚至嘲笑指责;也不要故意为难学生,出一些偏僻而古怪的难题难住学生,以显示自己水平高深;更不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不负责任的评价,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答问的积极性。而要以问题为载体,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方面的讨论、交流、探索;采用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践行导师的“主导”任务,在师生质疑、探疑、释疑的互动中,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精神。
  (3)保持导师的创造个性: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引发前提。导师的创造个性主要体现在,具有探求知识的能力、态度、方法和风格;具备创新思维,敢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的品质;具备浓厚的探究意识和广博的知识经验。导师的创造性个性,对开展创造性、启发性教学活动起着激励、催化作用,是引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导师创造个性不仅是开展创造性教学的必要条件,而且还对研究生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起着催生作用。在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导师的思维方式,探究意识常常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导师的行为举止往往为学生效仿。因此,导师应该提升自己的创造个性,在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的探究式教学中,凸显创造个性的魅力,引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和创新欲,从而达到培养研究生问题意识的目的。
  (4)设计巧妙的情境设置: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因素。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盖泽尔斯把问题分为三类:呈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呈现型问题情境,即将一个现成的问题提供给解决者去考虑,这是学校中最典型的问题情境,它是教师传授知识不可或缺的途径,但它提供的思维空间却极其有限。发现型问题情境,即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问题,而不是由别人提供问题,学生在思考探究中进行创造性活动。创造型问题情境即问题在人们发明、创造它之前是不存在的,它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基础。由此可见,在教学中,要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导师就要善于设置发现型、创造型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创造问题。因此,导师巧妙的问题情境设计,是培养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因素。
  (5)进行科学的培养评价:研究生问题意识的点睛之笔。评价是一门艺术,是对事物的所作的价值判断。对学生作出科学而艺术的评价判断,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方法。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精彩而适当的评价,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点睛之笔。它不但可以让学生明白孰好孰劣、孰是孰非,而且还可以激励他们提问、答问的积极性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现实中,对同一回答,导师的不同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是大相径庭的。对研究生的评价应该体现在对学生的宽容、激励和赏识,不能忽视了对学生的赏识和激励。因此,导师在评价学生时要讲究评价的宽容性、教育性、赏识性和激励性,让学生通过接受评价,感受导师对他们的关怀、体贴、理解和期盼,从而使他们以更加积极、主动、健康的心态去探索、去创造,这样研究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得到强化,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提升研究”(项目批号:JG2010A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