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2011-12-31 00:00:00齐文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年21期


  摘要:实践教学是目前高校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关键因素,该文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如何构建和改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1-5261-02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在于培养方向没有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落实在教育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最重要的、最现实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重视、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1]。因此,拓展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这是目前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市场需求应是培养专业学生的指挥棒,以职业岗位对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需求为标准构建高校专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体系,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并行、交替地进行,着重突出实践教学对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科学合理的构建和不断调整。下面针对如何有效构建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讨。
  1 确立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
  电子信息工程是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专业。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应用能力、科学研究素养、创新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让学生对计算机软硬件应用系统分析、开发,同时对企业实用设计的运行流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使理论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运用于实践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系统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解决实际工作中系统开发、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的问题,为学生尽快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2 合理的课程实践能力模块划分
  围绕培养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应用能力这两条主线,根据专业特点及行业需求,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分成四个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项技能训练模块、综合技能训练模块和创新技能模块。分层次分阶段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强化培训,各层面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训练任务、训练时间和地点。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主要是培养基本专业技能要求设置的“平台”课,是可持续学习的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概论(双语);微机原理;信号与系统等。专项技能训练模块主要包括:数字电路技术;程序设计语言Ⅰ;计算机工程制图等。综合技能训练模块,在单项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单项技能完成较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主要包括:可编程逻辑器件原理及应用;微控制器原理与接口技术;微控制器原理与接口技术等。创新技能模块主要包括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并结合学生岗前的模拟训练和毕业设计来进行,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求毕业设计的选题与就业实习的岗位结合,在企业实习从事毕业设计,培养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生产的实际问题的能力[2]。
  3 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
  3.1 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教学应从课程所属能力模块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其中基础技能训练模块和专项技能训练模块的实践多属于教学实验,教学实验是最基本的实践性环节,学生通过实验加强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对与实验内容相关的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和实验指导老师的教学态度和方法。在这类实验课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验内容准备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加深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的理解。而综合技能训练模块的课程实践性、应用性较强,应采取多种手段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比如为了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模仿,抄袭,真正达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的目的,要求每个学生的设计方案不能完全相同,由老师对每个学生单独考核,让每个学生重点讲解自己设计方案的独到之处,鼓励创新和自主学习。
  3.2 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是工科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通过校外实践,能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接触实际,获得生产知识、操作技能,了解管理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托社会企业先进设备和技术力量的优势,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最新的实用技术。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做事,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学会做人的能力。逐步加大校企结合的密度、深度和广度,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是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注意培植多层次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1) 量大面广的专业实习基地主要解决学生的工业参观和认识实习等教学实习基地;2) 解决学生毕业实习并结合就业的就业实习任务,学生在这类教学基地中可以参与实际的生产劳动,甚至跟班顶岗工作实习;3) 紧密型产学合作和战略伙伴型的产学研基地,校企之间形成了相互依托全面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真实工程背景的实习场所,而且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场所。
  4 构建合理实践教学环境
  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主要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提供完善的实验实习基地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这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保证实训基地的仪器设备与市场应用同步发展,确保专业实验开出率,支持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实验设备与仪器的投入,主要用于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建设,逐步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加大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不仅校内实训基地全天开放,还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实训基地开放时间和范围,实训基地的开放逐步从课外实验的开放过渡到课内实验的开放,从有时间的开放到预约开放,从局部实验的开放到全部实验的开放,并合理组织科研创新小组,营造科研创新氛围。
  5 结束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现代高科技综合应用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科学专业,在构建和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过程当中,需要从实践内容、实践环境和实践组织上促进学生提高实际动手应用能力,鼓励创新学习,加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所以随着实践经验的增加,我们将结合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学科发展的要求,不断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 袁健.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