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卷(4篇)

2011-12-31 00:00:00
美文 2011年16期


  【真题回放】
  请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60分)
  要求:1.请先将作文题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字数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析】
  写独词类的命题作文,要准确解读试题中“词语”的含义。这里的“旧书”大致可做两个方面的理解:
  一是“实”的方面,既可以写某天整理书柜发现自己求学某个阶段的某本书,围绕某本书展开回忆,或者是家中某本“旧书”以及背后的历史。
  二是“虚”的方面,将“旧书”理解为“无字”书,诸如“一段历史、一番教诲、一句名言”都可以当成“旧书”来理解。
  无论写“实”的,还是“虚”的“旧书”,写书都不是目的,必须由此引出一段故事,表达深刻主题:
  1.以“旧书”写叙事。以一本旧书为载体,写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故事。
  2.以“旧书”写事理。以一本旧书中的哲理为由头,写一则故事,强化对哲理的感悟。
  3.以“旧书”抒真情。以一本旧书为道具,突出表现与相关的人物情感因素,抒写对人物的真挚情感。
  (点评:焦文林)
  
  【考场佳作】
  旧书
  
  沏一杯清茶,在袅袅的茶香中,呷一口岁月的沉淀;翻一本旧书,在散发着油墨气息的书卷中,品一缕历史的神韵;看一眼庭前落花,在万物皆匆匆游走的日子里,独拾起那一份恬淡与幽清,升华起一份面向未来的自信与勇气。
  历史被尘封,记忆却被永恒在那一册册厚重的旧书之中。行走在快节奏的今天,很难于喧嚣的人潮水海中仔细、冷静地观察一切。而旧书,则如同一位老者,调整好我们匆忙、慌乱的脚步,指引着我们前进的路途与方向。在不经意间回顾历史,深味着每一个朝代、每一个英雄儿女的壮志悲歌,拾撷起那一份看遍世态炎凉的淡然与悟然,你就会慨然长叹:旧书不旧,它仍旧是新时代传奇的强音。它穿越悠久历史,穿越滚滚红尘,被安然地置放在今天——
  是《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美景,洗涤着今日的天空,让我听到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美恋曲。
  是《楚辞》“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怨叹,荡洗着污秽的心灵,让我看到了一个爱国爱君爱民者的赤子情怀。
  是《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博大,记载着历史的变迁,让我仰望到了一位为了自己的理想“就极刑而无愠色”的文人的伟岸……
  是你,旧书,有如一缕清风,拂过岁月的尘埃,还原了历史的面容;是你,旧书,有如一轮明月,用皎洁的光华洒过历史的废墟,朦胧了时代的背影;是你,旧书,有如一汪清泉,流淌过英雄的足迹,沉淀了时间的喧嚣……丰谀的你,智慧的你,博大的你,骄傲地立于时间的长河,以不变的姿态俯视着每一位历史的过客,还原了昨天的本来面目,留下了千古的情怀,万世的感慨。
  行走于天地间,收藏起一本旧书,一本集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光华的古典旧书,在时光的隧道里回到金戈铁马的朝代,收藏起英雄儿女的那一份豪气;拾捡起一份唐风宋采、风雅楚韵,深味中华五千年的传承,体验着几千年文明的精髓……旧书不旧,它于历史的尽头穿越茫茫宇宙,奏响着一个时代,谱写着新时代的华章。
  在煦微的阳光下,呷一口清茶,读一页旧书,放眼自然界的万物,你就会神清气爽、心明眼亮,你就会胸藏万物,潇洒自如地走向未来!
  【名师点评】
  本文的最大特点就是抓住一点,深入发掘,将书的功用来逐层深入地展现出来:首段以诗一般的语言一点即过,引人入胜;主体部分紧承首段而来,先总述,再分承,再总说,将书的功能具体化——净化人的灵魂、指引前行的方向、还原历史的面容,进而谱写新时代的华章;结尾呼应开篇,再一次予以强化。
  (王能光 叶爱华评)
  
  旧书
  
  这是一个阴暗的地方,四面都是冰冷高耸的围墙,布满了蜘蛛网,一个个书架上堆满了一叠叠如延绵不断的波浪的旧书,偶尔有一束淘气的阳光钻进来,却也只是反射回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它们是一些旧书,也是一些新书。
  之所以说它们旧,是因为主人将它们买来已有好些日子了,这从它们身上那件厚大衣——灰尘也可以看出。之所以说它们新,是因为主人将它们买来后再也没有瞧过它们一眼,便将它们打入“冷宫”,再也没有宠幸过它们了,它们,是一群被这个世界遗忘了的精灵。
  一日,主人破天荒竟念起这些已被尘封许久、不见人世的旧书们,来到了这个小屋。多年没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主人的旧书们此时沸腾了,书书都想借此大好时机能得到主人的青睐,然后,离开这个早已厌恶的地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于是,乘着清风,旧书们用它们所特有的书语,卖弄着、炫耀着,疯狂地叫喊着:“主人,快看我吧!”
  现实总是残酷的。主人一推开门,一股刺鼻潮湿的陈味儿扑鼻而来。还没来得及缓过神来,眼前的一片狼藉、脏乱的场景便使主人顿生一股莫名的厌恶之感。“把这个房间收拾好,脏死了!该扔的扔了,弄干净点”。主人吩咐道,话语是那么的有力。
  话音刚落,主人头也不回地走了,直到在旧书们的视线里消失,留下一本本哭泣的书。
  “既然不懂得珍惜我们,当初干嘛又要将我们买回家?这样算什么!”一本书愤愤不平地说道。
  “是啊,把我们带回来,却又从不正眼瞧我们一眼,任我们‘年老书黄’,任我们自生自灭,这又算什么呢?”另一本书也应声说道。
  “当我还摆在书店的时候,曾经,一个小男孩来我到旁边,深情地凝视着我,那是天空对白云的眼神,礁石对海浪的眼神,河水对小鱼的眼神。那眼神太炽烈,太热情,充满了渴望,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那眼神,太专注,专注到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上,永生不忘。那一刹那,世界仿佛围绕我转,像是租用了别人的幸福,我成了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一本书了!是他,他让我相信自己是多么的有魅力,多么的有价值。那眼神,若能让我再拥有一次,那我也此生无憾了!”说着,这本书的眼里竟泛起了泪花。
  “唉,‘人比人,气死人’这句话果然是没有说错,看我们主人,不懂得珍惜眼前事物,等到失去了再来后悔,哀叹时已迟了。唉,这世间万物总是失去才懂得珍惜,既然如此,又为何不从一开始便慎待周围事物,而不至于酿成一辈子的遗憾”。
  “书非借不能读也!”一本书摇头晃脑地哀叹。
  ……
  正当大家纷纷地抱怨时,只见一个天旋地转,打了几个跟斗,旧书们便被装进了黑袋子。它们成了废物了!接着,它们便全都被运往垃圾场,任它们自己在那腐烂着,哭泣着。
  【名师点评】
  本文以“旧书”为主人公,虚拟出一场被冷落而变旧的书们的谈话,从而抨击了当今经济发展了,文化精神落伍了的社会现象。文中通过小男孩对书的渴望眼神的描写来与“主人” 买书是为了装门面,实际无知,才导致对书不珍爱而随意抛弃的可怜、可叹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引人思考、发人深思——有钱人不读书,艺术为摆设、炫耀;想读书的却买不起书的社会现实。
  (王能光 焦绍早评)
  
  旧书
  
  书页微微的泛着黄,残破的书角隐藏着一丝的沧桑,它就这样静静躺在记忆的案桌上,随着灯光的摇曳述说着一个又一个的美丽篇章。多少个夜晚,我轻轻的翻开页面,闻着书墨的香,听着窸窣的摩擦响,迷入那动人的故事,进入那甜甜的梦乡。
  那是一本在同龄人眼里不屑的书籍——《格林童话》,因为它对于我们来说显得那么不切实际,连现在的小学生都觉得读故事书这样的时代落伍了。但对于我来说,它在我心里的重量远远不是只有几页纸那么轻。
  岁月总是能够抚平生命中的坑坑洼洼,那最低落的情绪,那最激昂的喜悦最终都会归于平静,就像汹涌的波涛终将归于宁静的大海,但我却清楚的记得当我得到它时那无法克制的喜悦。
  
  父母都只上完初中,之后的岁月都在社会中摸索着,他们能说一口流利的方言,而对于普通话就和我们现在说英语一样怪腔怪调,所以从不关注除了课本以外我还需要什么书,更不谈给我讲故事,可孩子却总是对虚幻的童话有着莫名的向往。尽管我当时对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童话书有那么殷切的渴望。但我知道,即使如愿以偿的买了书我想母亲也不会念给我听,于是我就怀着一颗渴望的心热切的等待着,等待着我开始读书。直到我认识的字已经足够多的时候,终于,我迫不及待的催促着母亲带我去买我中意了好久的那一本。然后我就这样一路搂着它,生怕那刚到手的宝贝长翅膀飞了。回到家我先用水将桌子擦一通,再扯来家里的旧报纸包一遍,然后我再洗洗手,最后端坐在桌子前,把书平放,轻轻翻开,仿佛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正在接受上帝的洗礼。就这样,我神圣的迎来了我梦寐以求的宝贝,而在那之后的日子里,我总是小心翼翼的翻看着,贪婪得不肯放过一个字。
  时间总是过得飞快,像指间的微风,刹那间被吹得老远老远了,那散发着光泽的书页早已经不住岁月的诱惑,变得苍老起来。而我总是喜欢在不经意间将它重新翻来看看,或许我和那个当初的影子已经距离很远了,但每次翻开这本旧书,总让我觉得当初那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又重新被自己拾得,也许正是因为它使我明白,无论夜晚是多么黑暗,总有月亮与繁星高挂在天边,总有明天的艳阳升起,驱散阴霾;无论前方的荆棘是多么令人不堪,只要有一颗坚定的心,渴望的心,胜利就会向你招手,欢迎着你的到来——它使我总是对未知的世界抱有一丝的希望。
  【名师点评】
  本文以平静的叙说将年幼时对书的虔诚、执着描画得细致、动人,流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深层思考:人类正是有了对书、对文化的如此渴望与追求,才有了文化的传承、社会的发展。材料本身就是一本“旧书”,加上平实的语言中浸淫着浓郁的感情,颇有感染力。
  (王能光 焦绍早评)
  
  旧书
  
  宋先生是位闻名乡里的学者,他家里藏有几百册古书,密密麻麻堆满了一间几十平方米的书房。
  他视这些古书如珍宝,每天都会来书房转一转,翻翻自己喜爱的书,朗声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每年年前,如果天气晴朗,宋老先生便会将藏书全部搬出来,在太阳底下晒干一年来的潮气。
  一年腊月二十三,儿子小宋放假回家时,宋先生正在明媚的阳光下晒书。他躺在一把躺椅上,端着《孟子》,大声朗读着。
  “爸,我回来了……”小宋边说边捂着鼻子,他不喜欢书里的潮气。他的旁边站着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
  宋老先生这一天都很高兴,儿子回家了,还带了一个女朋友回来!
  吃完饭后,小宋打开了笔记本电脑,一阵噼里啪啦后说:“爸,现在网上什么书没有,您何必每天去折腾那些古书呢,那些书都旧成那样了。”
  宋老先生只是笑着说:“书虽旧,可是书里面的东西不会旧啊!”
  “对了,爸! 我一个朋友他叔喜欢收藏古书,愿意出高价购买,您不如卖一部分书给他得了……”
  宋老先生没说话,叹了一口气,缓慢地站起身,低着头走出房间。他来到书房,细细抚摸着他珍藏了几十年的古书,眼里噙满了泪花。
  那天,宋老先生一夜未睡。
  第二年,小宋大学毕业,婚事已提上议事日程。
  那年回家时,宋老先生没有说过一句话,整天守在书房里不舍得出去。因为他知道,因为儿子的事,他不得不把旧书清走。
  大年初五的夜晚,宋老先生入睡后,小宋悄悄让人运走了那一房子的书,卖给了他同学的叔叔。
  初六清晨,宋老先生来到书房,看到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书不翼而飞,顿时气血上涌,脚一软,瘫倒在椅子上不省人事。
  在床边,小宋握着昏迷的父亲的手,焦急等待父亲醒来。
  宋老先生缓缓睁开眼睛,看到儿子一脸的焦急:“爸,我真的没想到您会这样,我错了!”儿子握紧了父亲的手。
  宋老先生开口说话了:“你是我唯一的儿子,我看着你长大,上学。你要结婚,我并没有舍不得那间书房,而是舍不得那几十年来积累的古书。”
  “几十年来,我节衣缩食,为这些古书耗费心血。文革时期,我在寒风中驮着这些书去藏起来,然后又将它们找出来。这些事情你当然不知道,所以你对这些书没有感情,我老了,与你不一样”。
  “我与你说过,书虽旧,但里面的东西永远不会旧。活字印刷,笔墨纸砚,这里面蕴藏的东西或许我们都不懂,但是书懂。电脑再快捷,再方便,可那种文化的底蕴远远不能与书相比。不管你学计算机也好,学物理也好,国学文化始终是我们的根啊!”
  宋老先生说完这些话时,小宋已泪流满面。
  他没有说话,只是背起父亲,一步一步走到了书房。打开房门的那一刻,宋老先生流下了热泪,因为他看见,那几百册旧书完好无损摆在书架上,散发着纸的幽香,散发着国学的醉香,散发着人性的芳香。
  几年后,宋老先生离开了人世,而小宋经过刻苦的钻研,成为一代国学大师。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用小说的形式塑造了一个简单又富有深意的故事,通过描写老一辈与新一代对旧书的不同态度,来告诉我们应重视经典文化。一个小故事反映出了一个大的社会问题,作者没有一定的文字把握能力和思想深度是写不出来的。
  (王能光 焦绍早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