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卷(3篇)

2011-12-31 00:00:00
美文 2011年16期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个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我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能套作,不得抄袭。
  
  【考题解析】
  从命题形式上看,辽宁卷2009、2010、2011年都是清一色的材料作文。从命题选材上看,2009年是现实性很强的材料作文,2010年是关乎人生的材料作文,而今年与去年基本一致,也是关乎人生的材料作文,从整体上看,材料作文的基本模式都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审题,这样才能选准角度,明确立意。内容上,关乎人生的材料是重点,连续两年都在考“人生”,作为辽宁的考生要格外注意。所以关注人的思维本身,即面对复杂的人生、自然、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或解决问题的材料应该是备考的重点。
  写作本文考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读懂材料。这不是简单的故事,而是一则蕴含某些哲理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所以读懂故事的内涵是关键。如何读懂呢?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抓人物”,故事中的人物主要有哲学家和学生,他们分别作了如下事情:“哲学家拿了一个用蜡做的假苹果来问学生,当然事先没有告诉学生”。“有的学生说闻到了假苹果的香味”,而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在哲学家的“启发”下,“三个学生”有了自己的反应:一个说没有闻到,一个问是什么苹果,一个说我感冒了。话语虽短,但其潜台词是很多的。可见“学生”才是我们审题立意的最佳角度。
  第二、抓住关键。上面说了,“学生”是我们审题立意的最佳角度,也就是关键。通过他们的简短答语,我们要深挖其语言后面的东西,也就是说要联系社会生活来确定立意角度:从“有的学生”角度,可以有如下立意:(1)不要迷信权威。(2)不可盲从。(3)遇事多动脑。(4)三思而后“答”。从“三个学生”的角度:从先“默不作声”来看,可以有“坚守心灵”“做好自己”的立意。从第一个学生来看,可以有如下立意:(1)实事求是是为人处世的准则。(2)真实的感觉。从第二个学生来看,可以有如下立意:(1)疑问由问题开始。(2)学贵有疑。(3)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从第三个学生来看,可以有如下立意:(1)圆滑是一种处事方式。(2)有时“托词”也是一种回答问题的角度。
  第三、选定文体。各种文体都可以写。写议论文,对于轻信盲从出现的原因、危害以及解决的办法进行立意行文。写记叙文,记叙一堂课,表达质疑问题的重要性。写童话,以一个蜡苹果的身份,讽喻世间百态。写应用文,动脑的重要性。
  当然,在写作本作文时,要注意辩证地思考,不要太武断,不要太片面。
  
  【考场佳作】
  贵在“独立思考”
  
   “这道题的答案你是如何得出来的?”老师问,“这道题我做过,我知道答案”。学生答。
  “学校不让穿奇装异服,你为什么还穿?”老师问,“我看满大街的人都穿,我就穿”。学生答。
  “老师,你的答案是不是错了?我看这本书也有这道题,但答案跟您的不一样”。学生答。
  看着这个作文材料,我想起了上面的话。
  第一种情况属于真正不思考的人,只要记住别人的就可以,我不管它的对错;第二种情况属于赶时髦者,在当今时代,潮流如汹涌的浪,一个接着一个,让人不知所措,有人跟风,有人不屑,不管是哪种,都不是善于独立思考者。这是典型的盲从者或逃避者,盲从者可悲之处就是自己成了别人的遗弃者还不知;逃避者可悲之处是自己成了别人的冷落者而不知。第三种情况属于“尽信书”的人。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书的崇拜,也就是对权威的崇拜,这本无可厚非,但要会“独立思考”。
  做事情,贵在“独立思考”!
  开动自己的脑筋,靠脑子想问题是独立思考的基本前提。鲁迅先生说:“运用脑髓,自己来拿!”对待任何事情,我们都应该有这种精神;毛主席也说过,“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所以,我们遇到问题要“三思”。
  判断是非曲直,辨别善恶美丑,洞察来龙去脉,决定取舍进退,这是独立思考的基本特点。
  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需要我们有“独立思考”的意识。“面对那些自称为养生专家的人,中国人需要多一点质疑精神。类似张悟本的伪养生专家其实是很容易辨认的”, 被《时代》周刊誉为“美国反伪医学第一人”的史蒂芬·巴雷特,针对近期我国闹得沸沸扬扬的张悟本事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质疑精神”,就是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遇事多思考,辨别、判断、洞察之后再做决定也不迟,再多联系实际“独立思考”,行骗者之路也就不揭自灭了!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我们更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这需要我们多积累,多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真正做到“独立思考”!
  【名师点评】
  鲜明而准确的立意,清晰而严谨的思路,平素而深刻的语言,成就这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1.切入口小,观点鲜明。文章以三段学生最熟悉的话为切入口,小而实。自然激发了阅卷者的阅读兴趣;标题即观点,鲜明而不落俗套。
  2.思路清晰,论证严谨。文章以议论文的常规模式来行文,即提出“贵在‘独立思考’”的观点,然后分别从“独立思考的基本前提”和“独立思考的特点”来分析如何独立思考,最后解决问题,“多积累,多学习”。思路非常清晰,论证思路自然严谨。
  3.选材丰富,针对性强。文章不仅有理论材料,如鲁迅和毛主席的话,也有时效性很强的事实材料,如张悟本的材料。这样就使得整个文章材料丰富起来,也就有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特点了。
  4.语言朴素,见解深刻。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都是很朴素的话语,但在朴素的话语背后,作者却有着一双洞察一切的眼睛和用心思考的话语,对于“思考”的认识是很深刻的。
   (点评及供稿老师:刘万春)
  
  做好自己
  
  做好自己——留驻一方清净的天空,让自己无处可依的心灵落脚。
  做好自己——在那水天相接的远方,会有一缕温暖照彻漆黑的心灵。
  做好自己——驰骋在一马平川的草原,看万里平畴,心绪盎然。
  做好自己——任思绪飞扬在那幽幽的天空,观风流云散,鹰击长空。
  做好自己——淡然如水,心宁静。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在月明风清的夜晚,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把酒问月,与诗人耳语,与词人畅谈。在幻化浮沉的世界,独有一宁静幽雅之陋室,虽然,丝竹之声在耳边,白丁之语在萦绕,但我心依旧平静,任其去留。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做好自己——宠辱偕忘,心坦然。虽然,我没有李谪仙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 没有杜少陵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亦没有周公谨的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雄姿。但是,怎奈何就连“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呼“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太白,也落得个“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满腔愁绪,就连登高山小天下的杜工部也将壮志消失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吟中。我不学他们。在这如此千秋之人生中,我不再去诠释世俗的语言,不再去揣摩人事的风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何必自寻烦恼,浮沉在昨日今日之间的烦忧事中。独守一片自己的天空。任岁月如流,如歌,如烟,我守住一份淡泊,守住一份宁静,守住一份蔚蓝。
  
  做好自己——笑傲四海,我心依旧。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我都依然如故。在芳与泽杂糅之中,唯我质犹未亏。 我依旧,独守在那水天相接的远处,听风起,观云涌,笑傲四海,让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看到苹果,说出内心感受,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就是真的,不人云亦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生活中,活出真实,活出自己!我一直信奉这样一段话:“做人应该尊重自己的鉴别力,培养自己健全的自我洞察力。一个正直、诚实的人,不会因为别人的非议而改变自己的原则,不会做奴隶般的盲从者,不要因为担心个人的利益,比如安全、财产、面子、职位等而像墙头草一样,哪边风大就往哪边倒。”
  心中浩气一点,千里快哉风。我大声呼喊——做好自己!
  【名师点评】
  诗一般的语言,飞扬的文采,丰富的情感,凝成了一篇考场优秀作文。
  1.善于引用,底蕴深厚。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作者深得其理,在行文过程中,非常善于引用古人诗文,如“做好自己——宠辱偕忘,心坦然”一段,引用了李白、杜甫、苏轼的诗句,不仅充实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对于文章主旨的表达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学底蕴深厚的考生。
  2.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文章围绕“做好自己”而行文,反复重申“做好自己”,结尾再次强调“做好自己”,行文如流水,一气呵成。
   (点评及供稿老师:刘万春)
  
  眼见未必为实
  
  有一种现象叫做伪装;有一种现象叫做假象;有一种现象叫做欺骗。眼是心灵之窗,是万物的起点。我们眼睛所见的却未必是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亘古不变的话语恐怕早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
  伪 装
  眼见一片翠绿的灌木丛,别忙。也许这里正趴着一只变色龙死死地盯着你!因为它所拥有的独特的自我保护方式,被人们亲昵的称为变色龙。顾名思义,它会灵活的根据周围环境的颜色,“变身”为与周围颜色相似的装扮。让你的眼睛永远捕捉不到它的身影。这种自我保护的伪装巧妙地蒙蔽了我们的眼睛。如果不是这份伪装,恐怕变色龙早已不存在了。
  假 象
   眼见水果店里色彩缤纷的水果,别忙。也许这鲜亮的背后藏着一只贪婪的青虫!鲜美的水果不一定香甜可口,也许里面或是没熟或是坏了。拥有华丽的外表未必拥有一颗同样纯美的心灵。“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可能是唐僧”。身价十几亿的英特公司老总却身着朴素的休闲装;国家总统尼尔丹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却穿着一双上任起就未曾换过的皮鞋。如果不是有人告诉你他们真实的身份,恐怕你早已被他们的假象所迷惑了。
   欺 骗
  亚洲的祖先们眼见自己生长的土地浩瀚辽远,别忙。又有谁会知道大海的那边还有非洲,非洲的那边还有欧洲?他们总认为自己所生活的地方就是整个世界,其实他们是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骗了,时代的局限性使他们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骗;眼见市场上足斤足两的食品,别忙。回家一称却缺斤短两,又有谁看得见秤盘下吸着一块重重的吸铁石?又有谁会相信眼睛还会欺骗自己?
  在这花海般形形色色的世界,鲜美的花儿使我们眼花缭乱,当你看见一朵诱人的玫瑰花时,别忙着把它摘下,因为你还没有看见它身上的尖刺!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得见一些或美或丑的肤浅表象,而这种肤浅的表面往往是伪装、是假象、是欺骗!眼睛有时会欺骗我们,心才会忠诚于我们,眼见未必为实,事物的本质需要我们去探索、发现。而这途径绝不仅仅是通过眼睛看这么简单!
  眼见未必为实,多彩的世界需要我们用心去探索!
  【名师点评】
  反弹的琵琶,清晰的行文,丰富的材料,构筑了一篇考场优秀作文。
  1.反弹琵琶,耳目一新。“眼见为实”,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了金科玉律,但考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反弹琵琶得出“眼见未必为实”的立意,新颖独特,在如此紧迫的时间内,有这样的看法,难能可贵。从而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
  2.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文章以小标题的形式来结构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3.材料丰富,详略得当。本文选材丰富,自然、社会、人生无所不包,而且详略得当。
  (点评及供稿老师:刘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