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卷(3篇)

2011-12-31 00:00:00
美文 2011年16期


  【真题回放】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考题解析】
  让辨证构思与真切体验互动成篇
  张大文
  
  “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话相反相成,构成一个统一体,要我们发表意见,议论起来。
  这个意思,大家都不会陌生。罗曼·罗兰说过:“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面,都烙印着你的进步。”——这就是说,创伤和进步是一对辩证的结合,创伤的疼痛会过去,创伤的教训却永恒,一路走来,它们就是进步的阶梯。
  所以,这个题目实际上要求我们先搭建一条事物双方相互对立、相互依靠、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思路。在这里,关键在于“转化”,使一切都会过去的转化为一切都不会过去。转化的过程写足了,就是文章议论起来了,就是文章完成主题了。
  因而,选择自己生活中的真切的体验便显得十分重要了。
  我向来认为,写自己,是作文最近的路。不管何种体裁,也不管什么题目,要你写议论文,就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你就谈你对问题的认识;要你写记叙文,解决“怎么样”的问题,你就谈对人物、事物的各方面、各阶段的表现、发展过程的看法,并作形象的记录;要你写说明文,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你就介绍说明对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此及彼的方方面面。总之,是写出自己对问题、对人物、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最近的路,也必然是最好的路。
  正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我才选了这两篇文章。
  其中一篇谈到了中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始终处在“胜利——失败——胜利”或者“进步——倒退——进步”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之中,而且预见到自己未来的生活也会是中学生活的持续发展与不断深化,也就是说,旧的循环圈会一天天过去,新的循环圈会一天天到来。这就形象地为题目中的两句话作了科学地诠释,选材是极其聪明的。
  我说选材聪明,尤其是指做这个题目,材料既不能太抽象,也不能太具体,而要像这一篇,材料介乎抽象与具体之间。太抽象了,例如写“记忆”,说“记忆中的具体事情”都会过去,而“对具体事情的记忆”都不会过去。这样的文章真可叫做“为作文而作文”,有什么意思呢?反过来说,太具体了,这件事过去了,不能说没有过去;除非在精神层面上它没有过去,至今乃至永远,对我有教育意义。——这样写当然也可以,但思想容量不会大,主题思想不会深,无法说明题目中的两个“一切”。两个“一切”是很有气魄的。
  另一篇文章写得更实在,更难写,因此写得更好。
  这位考生的立意是相当高的。请看文章最后一句话:“对于未知毕生奋斗的遥远的理想,‘太早了’三个字将在排除干扰中永葆其美妙之青春!”这句话的意思,近而言之,一切当务之急的理想问题的干扰都是太早了,都要迅速排除,正确的理想必须及早树立;远而言之,在为革命理想奋斗的漫长征程中,干扰是会层出不穷的,更要用“太早了”三个字去奋力排除之,同时,“太早了”三个字会被赋予新的含义,常排常新,它又会在为理想保驾护航的过程中常护常新。总之,旧的意义会一天天过去,新的意义会一天天到来。——这是我对最后一句本意的阐发,旨在说明这篇文章议论的力度是很强的,不必以比表面的文字多寡论。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苏轼的《石钟山记》、袁枚的《牡丹说》都是议论文,但记叙占着很大的比例。
  更可贵的是,这篇文章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年轻同学憨厚纯真的气质,这无疑也增加了议论的力度和催人奋进的强度。理想,太值得提倡了,太值得力行了!
  
  【考场佳作】
  我的未来仍当中学生活过
  
  看到这个题目,仿佛心有灵犀一点通:中学时代过去了,中学时代却永远不会过去。因为中学时代给我的人生的经验和教训,既是对过去的总结,又是对未来的开辟。
  我曾经试图用最简单地语言总结中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失败后只要不怕失败,正视失败,不重犯已经改正了的错误,就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反败为胜。
  记得刚进初中时,第一次语文考试就败下阵来。我原以为像小学那样读读背背就行,不料试卷中死记硬背的少,需要思考的多,我一时手忙脚乱,只得了个及格。事后,我请教语文老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他想了想,说:“你只要不怕失败就行了。”
  确实,“不怕失败”是头等大事。有谁生来就会?有谁一通万通?失败了,找出原因,改进方法,举一反三,便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取得进步。以前对白话文,总以为明白如话,结果是一知半解的,后来学会些学文言文的推敲功夫,旁敲侧击,有时倒也左右逢源,不禁自得其乐。
  但是,新的失败又来了,进高中后,数理化的难度陡然上升,在初中习惯于做题,不大注意理论说明,高中不懂理论,便吃了大亏。以后,我便对数理化也咬文嚼字起来,有时甚至从语文的角度欣赏数理化书上的文字是何等洗练而明确。结果,做题前有理论指导,在练习中可以检验掌握理论的正确与否,成绩得到稳步的提高。
  哪知到高三总复习阶段,我那种一章一节按部就班,不知沟通的学习方法不适应新的形势了,学习又被动起来。原来,高三复习阶段强调知识的结合性。本来一个题目转一个弯子,现在五个弯子次第而转才做得好,你非熟悉五个相关的定律不可。于是,我又急起直追,在上课前先综合复习高一、高二甚至初中的有关知识,还自己练习出题目,把几个原理组合在题目中,然后再层层剥笋,弄到水落石出,这样,我又取得了主动权。
  纵观中学六年的学习过程,我正是从不怕失败中取得了进步。今后的六年六十年,我也一定继续同失败打交道,并坚信自己会反败为胜。由此可见,一切都会过去,一切又都不会过去。我的未来仍是深化了的中学时代。
  【名师点评】
  中学时代过去了,中学时代又没有过去。这样的文章需要既抽象又具体的写法。要把中学生活中的哲学意义抽象出来,才能让以后的生活被这种哲学意义所贯穿;但是,要写出这种哲学意义,又必须从具体的中学生活着手。这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牵制的。本文却能从中学生活的“进步——失败——进步”的循环往复中摆脱具体的牵制,而服从于生活哲理对人生各时期的指导作用的阐述需要。
  (张大文)
  
  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
  
  这句话还是一年前我的同桌跟我说的。想起这句话,便想到我们同学三年的情景。
  早在高一下学期,班上转来一个外地女生,跟我同桌。她十分勤奋,成绩特好,我暗暗羡慕她,也暗中观察她的秘诀。其实,她并没有什么秘密:晚自修预习第二天的功课;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上课时格外用心听讲,非弄懂不可;课后,又认真复习,认真作业。天天如此,周周如此,月月如此。不像我双休忙着找家教补课,其实脑筋用得少了,学问积累少了,品德修养少了。有一天我总结教训,发誓向她学习,从基础抓起,从勤学苦练抓起。
  一年以后,我自觉有了长进,形成了适合自身学习情况的一套学习方法,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学习成绩稳步上升。有时碰到难题能够主动钻研,不懂的地方问我的同桌,她说我能够问到点子上来了。有一次她也刚刚突破我所问的最后这个难关!我真庆幸自己快迎头赶上她了,竟也被进步冲昏头脑,红着脸对她说:“我爱你!”她却睁大眼睛,正面看了我一眼:“太早了!”
  “太早了”三个字是一帖清醒剂。从此,我十分收敛,把她作为我心中赶超的目标。但无论如何赶超不了她,虽然觉得还有内劲,但不知症结在哪里。
  
  有一次,她正面看着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啊,这是我从来未考虑的问题!她告诉我,她的理想是投身农业——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长江三峡工程完成,十三亿人民奔小康……农业大有可为!她又说:“没有理想就缺少前进的动力!”我想,她非农村出身,却献身农业,我是农村出身,却还没有理想,行吗?从那时起,我就默默地培育我的理想。
  真奇怪,有了理想,真有了一股改变自己落后面貌的动力,像一个准备出征的战士。填报志愿那天,我们都把农业大学当作第一志愿。
  “太早了”这句话使我清醒至今。事情是分迟早的,该迟办的事想早了,该早办的事想迟了,都会影响学习,影响早立志愿;现在,虽然有了志愿,但是,对于为之毕生奋斗的遥远的理想,“太早了”三个字将在排除干扰中永葆其美妙之青春!
  【名师点评】
  “太早了”这句话是在介绍了那位女同学的学业优秀转而要写出她的情操高尚时出现的,也是在写自己羡慕她,学习她,追赶她,而且快要赶上她转而写她如何提醒自己促进自己又关心自己时出现的,因为,具有文章之中学的地位与意义。而且,就同学间纯真的友情而言,这句话又显得十分得体,既是尊重与维护,又是引导与暗示,使人积极向上,有奔头。以小喻大,“太早了”的确永远不会过时。
  (张大文)
  
  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
  
  德国总理默克尔最近显然未能躲过一场风波:由于她在得知本·拉登被击毙后当众表示十分高兴,而惨遭德国知识界的集体质疑。尽管她已多次道歉以希望这场风波快点过去,但这似乎依旧难平众怒,甚至还有法官为此准备起诉她。
  作为德国基督教民主党领袖的默克尔理应知道:根据基督教教义,任何生命都是等价的,都应该被尊重,哪怕是罪犯。正因为犯了这样一个看似微小的常识错误,即使她是权威的领袖,在涉及德国知识分子的底线问题时,她也最终无法过去。
  依旧是在德国,依旧与默克尔有关。前不久,德国前国防部长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引起德国国内一片哗然,为了保护这位将大有作为的政治新星,默克尔以“我们需要的是政治家而非学术研究人员”为之辩解,但是德国两万名教授联名上书反对,直截地表达了德国知识分子的态度。因为他们担心这将会成为日后学术不端的借口,他们又一次没有给默克尔面子,再一次让她“一切都会过去”的计划继续泡汤。
  我感动于这样一群理性声音的存在,也欣然于确实因为这些知识分子对于任何权威都能以这种“一切都不能过去”的态度才最终成就了德国学术圈严谨的优良传统。
  然而,如此理性的声音又何曾仅仅嘹亮于德国?它又何曾沉默于经历过五千年光辉、五千年昏暗的华夏大地?
  尽管受到当时政治的压力,梁思成“拆掉北京的一座墙就等于扒掉我的一层皮”掷地有声,时至今日仍在我们耳边余音缭绕。当我们面对现在的北京已与其他城市毫无区别,当我们眼睁睁地看到古老的北京城只活在文字上、照片里、记忆中的时候,我们终究不禁感叹先生的先见之明,敬佩先生不顾一切的理性呐喊。也许政治的压迫一度埋没了先生的呼喊而让一切都过去了,但是历史的拷问却永远不会让错误过去。
  回望历史,多少统治者以权威的姿态、以“一切都会过去”企图将真理掩埋的时候,又是多少知识分子毅然决然地站出来,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回答而绝对不容置疑。
  “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知识分子的呐喊,永远不会沉默!
  作为一名社会的准知识分子,当我们面对祖国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同时,倘若我们对于社会的阴暗面置之不理而臣服于表面的和谐,不勇于揭开那些隐藏在这表面和谐底下更多不和谐的元素,这又何尝不啻为一种真正的悲哀呢?
  真心希望有识之士在听到“一切都会过去”时,都能异口同声地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捍卫真理,以坚守住最后的底线。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而我们——
  是社会的良心。
  
  【名师点评】
  开头由最新的时事——德国总理默克尔因“高兴”拉登被惩处与为涉嫌抄袭的前国防部长辩护,触犯了德国知识分子的底线而导致的后果,引出观点“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过去”。然后笔锋一转,论证华夏大地的知识分子未曾停止理性的呐喊,对异口同声地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捍卫真理以坚守住最后底线的知识分子以积极的肯定与赞美,同时对那些试图以“一切都会过去”来掩饰自己的错误与真相的权威以抨击与讽刺。最后升华文章思想:理性的声音是社会的良心。这篇文章立意深刻,思想大气,放眼世界,回眸历史,关注现实,一种悲悯情怀跃然纸上,何等可贵!
  (肖宪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