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课标卷(5篇)

2011-12-31 00:00:00
美文 2011年16期


  适用地区:河南 黑龙江 吉林 宁夏 陕西 海南 山西 新疆
  【真题回放】
  以“中国崛起特点”为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经播发了3亿次。
  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对中国公众的调查,得票率依次是“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
  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题解析】
  2011年高考作文材料“中国崛起”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具有明显的导向意图,具体讲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国家、民族的发展。《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在对现实生活的参与、思考中形成的,而现在的中学生整天埋头于大量的应试资料中,远离社会生活,不关心时政。高考作文题从国家发展的大局着眼,引导学生关心国家、民族的现状,思考展望国家发展前景,无疑能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2.尊重考生个性,倡导独立思考。《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表达交流”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2011年高考作文材料出示“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等六个角度,供具有不同个性和认知水平的考生选择,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3.取材方便,容易写作,却又难以出彩。“中国崛起”是考生耳熟能详的话题,特别是文科生,在政治课上肯定多有接触,即使理科生也会通过电视、报纸、杂志、会议等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加之试题多角度的提示,考生从经济、国际、民生、科技、城市、开放等选择供一篇800字作文使用的材料,可谓是绰绰有余了。然而,考虑到考生掌握的典型材料、生动材料可能是有限的,这类社会性较强的题目,虽贴近生活,但毕竟与中学生日常所为、所思有一定的距离,部分考生作文只能是一篇“主题先行”的应景之作,很难写出真情实感,因此,很难出彩。
  (焦文林)
  
  【考场佳作】
  经济崛起勿忘道德崛起
  陕西一考生
  
  “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这已经成为新世纪的最大新闻。身为中国人,无不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当中国举着“经济”与“政治”的大旗昂首阔步地走在世界前列时,国内的一项调查却表明:有97%的受访民众认为,国民素质的低下与大国形象相去甚远。为此,我们必须记住:经济崛起勿忘道德崛起!
  经济崛起勿忘到的崛起,我想对中国千千万万的商人们说。谈及经济与商业,中国人如今可以昂首走在日本前列。然而,不知可曾记得,二战过后,日本国内掀起了一场运动: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半个世纪后的今日,日本人身高平均增加了九公分。而中国人也喝牛奶,却喝出来了三聚氰胺和“大头宝宝”。在这样的事件中,商人们怎么能昂起头颅骄傲的对外宣称自己的强大?没有了道德的约束,经济崛起怎么会有坚实的基础?所以,我想对商人们说:经济崛起勿忘道德崛起!
  经济崛起勿忘道德崛起,我想对千千万万的司机们说。当有越来越多的人驾驶着进口小汽车行驶于大街小巷时,我们为经济发展的飞快速度而欢呼雀跃。然而,当陈佳驾驶着进口轿车撞死一家三口,当李启铭撞死路人后趾高气扬地喊出那句“我爸是李刚”时,谁又能不汗颜?经济高速发展下的新一代,道德何以沦丧到如此地步?当人们驾驶起代表着经济高速发展的高级轿车行驶在宽阔的路面上时,请切记:经济崛起勿忘道德崛起!
  经济崛起勿忘道德崛起,我想对所有中国人说。经济的高速发展让我们住进了楼房,开起了轿车。但是请不要忘记在必要的时候要相互扶持。记住好人郭明义,在平凡的岗位上仍不忘帮助他人;记住长江大学的那些学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己为人;记住好干部经大中,在大地震颤的那一刻,喊出振聋发聩的那句“干部留下,让娃娃们先走!”他们都是道德的巨人,在中国立于世界之林之际,他们撑起了代表中国的一片天空:道德!
  让我们的道德像我们的经济一样稳步崛起。让国民道德素质的水平与大国形象相匹配,这样,有一天,中国将作为真正的大国排在第一位!
  经济崛起勿忘道德崛起!
  
  【名师点评】
  今年陕西卷的作文题紧密结合实际,而且话题较为宏大。考生容易上手,但是要写的有点水平就不容易了。这位考生在文章首段引入话题之后,就立即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经济崛起勿忘道德崛起。然后作者以两段文字直指社会热点,以整句和反问句层层推进,不容辩驳地论述了中心论点的正确性。第四段更进一步,从上文的“商人”“司机”上升到所有中国人,上升到道德的更多层面,论点得以升华,最后在再次点题后收束全文。文章思路清晰,内容具体,反映了考生对现实生活的充分关注,是一篇典范的考场议论文。
  (李克)
  
  致温总理书
  陕西一考生
  
  温总理:
  您好。
  学子区区一介,近有幸致书。快矣哉!
  昔闻总理言国之民生,引古逸诗之言曰:“如霜雪之将将,如日月之光明。为之则存,不为则亡。”而今放眼于世,确乎真矣!
  夫雄狮醒寐六十载,巨龙耀日三十年,百姓民生之巨变,昭昭然可见矣。
  贫者得以保,弱者得以护,而孤者得以养。其食也,虽无珍美罗列,亦可食肉饱腹;其居也,虽无深宅大院,亦可宁静康安。其行也,无舆马而乐足;其衣也,无璇玑而身暖。古之短褐穿结者减少,箪虚壶空者益疏,哀鸿遍野者不见,毁家纾难者弥无。世之幸哉!民之福哉!家国之乐哉!
  若夫观以城,则尽换新颜。都市之民,其虽忙,而喜形于色;其虽劳,而便便然于其身。驰车倏然,一日万里,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褪故旧之色,除故旧之俗。家室和美而妻儿在侧,邻里和睦而双亲在上,岂不美哉!
  忆昔《吊古战场文》有言,“此古战场也,往往鬼哭,天阴则闻”“蓬断草枯”“暴骨沙砾”。离乱之情何堪?又有白乐天言:“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民生之艰毕现!以此较之当世,鲜而少矣!岂不快哉!
  国之威日增,民之福日厚,民生之和乐,众人目明,皆可见也。然《荀子》有言:“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固可畏也!
  故曰:世皆嘉之,吾不可不明察;世皆赞之,吾不可不深省。民生之事,多有可进之处,唯励精图治方可傲岸于众国之林。
  岂不闻钱云会命丧为良田,壮烈汉自焚抗拆迁。部分为吏者,居高而自大,视百姓如芥草,侵百姓之权,占百姓之利。其行之劣,徒贪利而失官责,而不能以其官利万也。譬如政府之信箱,民众之灾冤皆多搁浅于其中,而官实在不可不察也。太宗有言:“水可载舟,亦能覆舟。”实乃民生之效也。
  夫今中国,巨龙之于东方也,奇秀之于寰宇也。然龙之命脉藏于民心,秀之真谛在于民生。愿总理继续以民为本,体民心,察民生,则中华国运日隆,繁荣可继!
  
  学生:某某
  2011年6月7日
  
  【名师点评】
  这篇文言作文思路清晰,作者以比较规范的文言语言先正面列举目下的民生成就,和乐之相毕现,赞美之情全出,又以古诗文中反映的往日情景反衬,让人更觉真切。然后以《荀子》之言过渡到可忧之事,例证具体,言之凿凿,水到渠成写出“水可载舟,亦能覆舟”之警世语句,为文末强化“以民为本”的主旨打好了基础。全文骈散结合,气脉贯通,作为一篇考场作文,难能可贵。
  (李克)
  
  让繁华与诗意同行
  陕西一考生
  
  背上行囊,穿梭于人来人往之中,灯红酒绿见证了我们多彩的生活,高楼大厦标志着我们现代化进程的步伐,车来车往彰显出我们的进步。一派繁华,新世纪来临了,但是为何有人说,找不到我们传统五千年的诗意了呢?
  难道诗意只存在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之中吗?
  难道诗意只存在于易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闲情中吗?
  难道诗意只存在于李青莲“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放洒脱中吗?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忙碌奔波的社会。我们既不能像陶渊明那样隐居田园,也不能像李清照那样整日对着红花绿草诉哀愁,更不能像李白那样任性而为。难道我们只能享受这物质繁华,却远离充满诗意的精神生活吗?
  不,我看到我们在享受新时代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许多美好的精神追求也在绽放,那便是诗意所在。
  贾平凹曾在自家的院门外对着一块石头思考美与丑的辩证关系。宗璞曾驻足于繁茂的紫藤萝之前,感受那如瀑布般流泻的生命力。海子在简陋的小屋中幻想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凝视着地坛上的落日。
  繁华的时代为我们创造了很多机会,为我们留下了更多更美的诗意空间。我们不必为填饱肚子而整日奔波,不必为衣不蔽体而烦恼,不必被各种封建礼教限制。今日的中国崛起,必然诞生新一代的人类,他们拥有不同的诗意追求、不同的诗意生活。
  繁华的杭州,夜里一片灯火辉煌,而香雪海仍在,梅花仍在。我们依然可以静立水边,在耳机里传来的古筝音乐中,体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神韵。
  武夷山人流如织,我们端坐竹筏之上,在泠然的山泉声中,我们穿过十里画卷,手中饮料瓶中,却依然是五百年前朱熹品过的安溪铁观音的芬芳。
  看过了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我们一定会去岳麓书院。那四处茂密的竹林会让我们时刻记得那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繁忙的办公室里,我们也会记得九月九日的登高。欢歌笑语中,我们也会为那“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秋菊赞叹。
  没有“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的无奈彷徨;没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赴国。有的是我们在生活的安定中,物质的富裕中追求的精神享受!
  所以,你瞧,繁华的今天,崛起的中华,腾飞的巨龙,何曾丢弃了诗意,何曾中断了几千年的诗意追求!
  这份诗意是我们民族的血脉,是我们中国人心灵的纽带。古人说:“父子同心,则家兴;君民同心,则国兴。”这份千年传承的诗意追求,会让我们新一代同心协力,创造一个更加美丽的国度!
  让繁华与诗意同行,让繁华中的新一代,行在诗意之途,美丽人生,幸福国度!
  【名师点评】
  有太多的人主张我们一定要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其他的事情都可以不顾;也有太多的人主张固守传统,恨不得要回到往日的生活中。而作者却难能可贵地提出“让繁华与诗意同行”,并列举出现实中典型的画面说明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结尾部分更是点明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诗意“是我们民族的血脉,是我们中国人心灵的纽带”。作者思维全面而深入,值得称道。
  (李克)
  
  父亲的车子
  河南一考生
  
  父亲喜欢车子,车子是父亲的朋友。车子的变迁,确能反映父亲生活的历程,甚至国家的发展变化。
  父亲1983年参加工作,那时,虽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开过,改革开放的大幕已经拉开,东方睡狮已渐苏醒,中国迈开了前进的脚步,但是,积贫积弱的局面,还没有改变。父亲的工资也只有46元,每月被扣除15元伙食费之后,也就只剩下31元了。为了补贴家用,父亲在总工会的职工学校里谋得业余教师的职位。每次上课来回有十里的路,买辆自行车就显得十分必要了,那时买一辆自行车得150多元,也就是父亲积攒半年的工资才能实现这个理想。父亲性子急,半年是断然不能等的,就“寅吃卯粮”吧,于是,他分别从三个同事那里借了点钱,大家给凑够了150多元。父亲喜滋滋地去百货公司,人家却冷冷地问他要“车票”,没办法,父亲只得“望车兴叹”了。过了些日子,父亲学校的一位老先生通过学生家长给弄得一张“车票”,一辆崭新的飞鸽牌自行车,从此成为父亲的朋友,与父亲一起穿梭于热闹的街市,来往于单位和职工学校之间,方便了出行,还解决了一些经济困难。
  十多年过去了,父亲的车子渐渐地老了,全身没有了光泽,附加的零部件也都脱落了,车铃也锈迹斑斑,消失了先前那令人心醉的响声,属于它的光鲜的时代已经悄然逝去,每每和父亲一同出去,它大有自惭形秽的样子,甚至有时闹起情绪来,不愿伴父亲出门,不是松动链条,就是不鼓“勇气”。父亲想,它大概是不想见到那些“风驰电掣”般的电动车、摩托车吧。这时父亲每月的收入也有两三千元了,学校也发展了,将高三年级从拥挤的城内搬到开阔的郊野,家住老校区,来往上班也有二十里路了,每天来往数次,也太累那只老“飞鸽”了。于是,父亲就花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辆当时还很流行的重庆嘉陵摩托车,从此,老“飞鸽”就光荣退休了,那是2000年的春天。
  重庆嘉陵载着父亲,风里来雨里去,或低速慢行在通向送儿女上学的文昌路边,或高速飞奔在通往新校区的谢安路上,随着车速加快,收入也在不断提高,除工资外,每月的奖金也有1000多元,父亲经常写稿,润笔也常有寄来,父亲的日子在嘉陵的车轮上转动,忙碌、充实,愉快……
   如今,学校的停车场上已经排满了大众朗逸、一汽速腾、通用别克……这辆嘉陵,也开始与父亲闹意见了,特别是天冷了,任父亲脚蹬得生疼,它就硬是不起火……这时,父亲就会埋怨它,“这性子,怎能追得上中国崛起的脚步!”最近,听父亲对着“罢工”的嘉陵笑着说:“要是你再不思进取的话,我就要移情‘速腾’,追求中国速度喽!”
  【名师点评】
  内容:考生锁定“经济、民生”两个方面,表现“中国崛起”经济发展、工资提升、生活水平步步高的主题,抒写对“中国崛起”的赞扬,符合题意,思想健康。
  表达:采用“大中取小,以小显大”之法,通过父亲由骑自行车到骑摩托车再到酝酿买汽车的变化,让人窥见改革开放以来的民生改善的现状;同时,因为是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不仅给读者以真实感,而且以情感见称,以真情动人,对生活的品味、对父亲的感恩、对生活步步向上的赞扬,全都融入到含而不露的叙写中,做到了情感真挚而不张扬。
  发展:考生擅长用精细的描述,增强行文的生动性,特别对“飞鸽”“嘉陵”的拟人化处理,不仅使行文富有文采,而且融入“父亲”对它们的深厚情感,做到了“文情并茂”。
  得分:20+20+20=60
  (冯志伟)
  
  冷眼看“崛起”
  吉林一考生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正在影响着世界。据全球语言研究所公布的全球21世纪十大新闻,其中有关“中国崛起”的报道信息有3亿条。
  今天,在世界人眼里,中国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崛起的大国。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了重要国际事务的决策,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经过60多年的努力,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从饥寒交迫,积弱积贫到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三;从贫富差距巨大到总体迈向小康;从封闭半封闭到方兴未艾的改革开放。这些都无不证明中国的确是在崛起!
  
  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取得了举世认可的跨越,某些科技水平领域的“中国技术”已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航天技术就是明证。
  在展示中国巨大变化,诉说中国崛起之际,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一个问题:何为真正的崛起呢?
  记得曾经看过《大国的崛起》这一本书,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56年到1958年,荷兰的一艘商船要从荷兰到亚洲,不幸的是,这条地处北极圈的路线被冰封住了,船长和荷兰的17名水手不得不在这里搁浅,这些人在这里度过了漫长的8个月。为了生存,他们拆掉甲板做燃料,靠打猎勉强维持生计。在零下40度的冰雪中,8个人死去了,但这些荷兰人丝毫未动别人委托的货物,尽管这些货物中有可以让他们活下去的大量衣服和药品。冬去春来,幸存下来的荷兰人,完好无损地把货物送到了委托人手中。试想,如果为了活命,荷兰人拆开货物,可能就可以活命,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他们知道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信用。
  这个故事一直让我感动,反观当今崛起的中国,人们缺少的恰恰就是“信用”!“三聚氰胺”“牛肉膏”“瘦肉精”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接连不断,导致了社会上人们的深度惶恐,这是信用的缺失!一个人如果言而无信,漫天撒谎,与之为伍的人肯定是寥寥无几。一个国家,如果假冒伪劣盛行,坑蒙拐骗当道,那么就会导致人们相互猜疑,信用体系崩塌,那么这个国家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一个崛起的国家的。不仅是信用问题影响着中国的崛起,其实还有诸如越来越多的“富二代”“炫富男”“爹是英雄儿好汉”等社会问题的存在。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呢?我认为,只有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加强民众素质教育,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风范,这样才能确保中国真正的崛起!可喜的是,我们国家已经看到了并正在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期待,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会真正的崛起!
  【名师点评】
  高、新、深、远的立意,具体可感的事件,顺畅的语言表达,成就了这篇思路清晰的考场作文。
  1.标题别致,立意不俗。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本文考生,却独辟蹊径,从反面来看“中国崛起”,这种思考的角度就值得称道。从标题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考生在立意上是高人一筹的,走出“人云亦云”的盲从,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全文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行文:开篇简单引用材料,接着说“中国崛起”的事件,一句“何为真正的崛起呢”,开启了下文,以具体可感的故事引出中国存在“信用危机”的问题,接着进一步说“信用”的重要性。最后解决问题。思路畅达且清晰。
  3.辩证思维,论证有力。对于这样的立意,如果弄不好就会走向极端,但本考生深谙辩证思维的重要,虽然看出了“崛起背后”的问题,但不是“一棒子打死”,而是要“治病救人”,这个难能可贵,不仅使立意站稳了脚跟,同时也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供稿老师:李克、焦文林、冯志伟、刘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