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黄钟不弃》对社会的贡献

2011-12-31 00:00:00孙少山
阳光 2011年9期


  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就要看它是否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并在此基础上用典型的人与事来阐述、反映、表现、揭示社会矛盾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而对什么是和谐的社会,什么是美满的生活进行形象化的提示。因此,能够再现社会生活、反映社会本质、提振生活信心、促进社会和谐、健康、科学发展的作品,就有生命力。
  文学作品生命力的强与弱,直接体现在它揭示社会矛盾的深度与广度上。对社会现实再现得越客观、越典型、越深刻、越全面,其生命力就越强盛、越持久。
  《黄钟不弃》这部反映国有煤炭工业题材的长篇小说,直接表现了当下火热的国有煤矿生活,直面新旧体制、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矛盾,对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进行了形象化的对比,展示了社会尤其是煤矿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所以说,《黄钟不弃》是一部有生命力的好书,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伴随着煤矿改革的深入,还将越来越凸现出较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较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因为《黄钟不弃》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展现了当今国有煤矿的生活,其贡献有以上几点:
  
  一、小说正面回答了国有煤矿事故是天灾还是人祸的问题
  
  在我国的非正常死亡较多的类别中,除了交通事故外,名列第二位的就是煤矿事故。又由于煤矿事故群体性的特点,无论是伤亡人数还是损失程度,其影响和震惊都远远超过任何一起单个的交通事故。在工业企业中煤炭行业的事故率最高,所以,煤矿事故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由于煤炭行业是个特殊的行业,看似傻大黑粗,实则不然,其技术含量之高,规律性之强,行业特点之明显。因此,面对煤矿事故频发的现实,人们都会问:煤矿事故尤其是国有煤矿事故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就在这个既简单又简洁的问题上,很多人却采取了顾左右而言他的态度,不是回避就是轻描淡写。这并不是这些人不聪明,而是这里面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政治的风险,经济的风险甚至还有生活的风险。这些风险是客观的,又是现实的,一旦碰上,后果就不堪设想,所以,避而不谈就顺理成章了。
  另外,就文学表现来说,存在着一个既现实又基础的问题,那就是对国有煤矿了解的深度与广度的问题。煤炭生产有它的内在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矿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开采方式、技术手段、井下环境、矿工构成甚至煤矿术语都较改革开放前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社会作家来写煤矿,如果不是深入生活三五年的话,根本走不进煤矿,也走不进矿工,更走不进煤矿生活。这样一来,就必然导致不是不疼不痒,就是主观臆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说外行话。据说有很多作家,甚至是知名作家,带着一腔热情而来,还有的带着初稿而来,却面对矿工的质疑和煤矿的深奥,带着一片茫然悄悄地撤离了。又因为文学事业的特殊需要,那些天天摸爬滚打在巷道里的领导和矿工们不能用文学语言来表现,所以,能用文学语言来正面回答天灾与人祸的作品,就少之又少。
  而作者30年的矿山生活,从事过多种行当,又亲自参与处理过矿难善后工作,对矿难有了较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又由于作者中国煤矿作家和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的身份和驾驭文字的能力,结合其对矿难的独立思考,所以敢于正面地、尖锐地、直接地指出矿难是人祸而不是天灾。作者在作品中不止一次地谈起这个问题,从不同角度来阐释这个问题,甚至发出了:照这样下去,不出事是例外,出事才是正常的呐喊。这一大胆的揭示,不仅需要胆量,更需要理论支撑,还需要生活的积累。也正是这样大胆的揭示,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才能引起社会的讨论,才有可能彻底根除煤矿的恶性事故。这也是这部作品的闪光之处。
  
  二、小说正面表现了当代工业体制改革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黄钟不弃》的主题背景是20世纪末期中国东北的矿山生活,这既是新旧两个世纪交替的时期,也是新旧体制交替的时期,更是国营老企业改革、改造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国有煤矿的改革是随着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改革的进程而开展的,经历了以矿务局为单位的煤矿总承包,以各基层煤矿为单位的工资材料包干和以“砸三铁”为内容的人事制度的改革后,于20世纪末开始了实质性进程的改革,基本上都由当归的矿务局改制成为矿业集团公司。
  一时间,煤矿新的管理体制、领导机制、法人地位、用工制度、分配形式乃至各种考核及监督机制,相继建立。这些在经历阵痛、徘徊、扬弃、转型等几个阶段之后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在煤矿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煤矿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振兴景象。但是,计划经济虽然在表面上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影响却没有消退,甚至还在一些领域里决定着煤矿的生活。又由于新体制和新机制的运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诸如煤矿企业中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与企业行政领导中心地位的矛盾与冲突;企业法人和职工代表大会两种权利的矛盾与冲突;各种监督机制与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矛盾与冲突。如此等等,必然造成权力监管的真空,也必然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腐败现象孳生,人际关系畸变,权钱交易肆虐,社会风气败坏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扭曲了人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正常形成,影响了国有煤矿生产经营秩序,还影响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进程。这些问题的存在,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和忧虑,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成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关于深化体制改革,加强老工业基地改革、反腐倡廉的重大课题。更引起了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作家的关注,使得他们开始认真调查和深入思考。《黄钟不弃》的作者站在文学艺术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高度,把文学笔触伸向新时期重大社会题材,大胆阐述重大社会问题,大胆揭示社会矛盾,鞭挞邪恶,弘扬正气。激励人们搏击黑暗,守护光明,明辨善恶,坚持改革,共筑和谐,其胆略和气魄令人钦佩。
  
  三、小说直接揭示了人性中最敏感的问题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的取向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机制改革中比较凸显的问题,也是改革开放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问题。在这些观念当中,权力观虽然是那三种观念的落脚点,同时又是那三种观念的出发点。小说抓住这个问题的本质取向,展开了企业领导阶层中围绕权力观念的正反两种思潮的较量。以孙新仁、赵刚、郝兵、党兴国、成来宝为代表的正确观念和正义行为与以张宽财、吴有德、吴永恒、史进楼、董维学、董维久等人为代表的领导层的错误观念和丑恶行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同时也展示了以马志强、李建国、张忠顺、楚雄等人在权力和利益的取向处于中间状态的一些人物的思想状态和行为表现,把人生“三观”置于“党心”“民意”和“人性”的烤炼之下,来完成人物和群体的塑造。把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放在国有资产的维护与流失、矿工生命安全的珍惜与无视、人间正义的维护与践踏、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与败坏等环境的冲突中淋漓尽致地演示出来,最终是正确观念战胜错误观念,正确的干部路线战胜错误的用人路线,以及权力的恶性膨胀所导致的惨痛后果。应该说,涉猎“三观”和“权力”如何驾驭的文学作品,目前还是很少看到的。作者能把笔触探入这个题材领域,对于实践“三个代表”思想,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对于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巩固成果、稳定民心、开拓事业、促进和谐的精神食粮,令人振奋。同时也打开了对这些问题重新思考与定位的大门,也为人们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扩展了无限的空间。
  在揭示人性方面,小说总是把那些见不得阳光的东西直接放到烈日下晒,让人们看到赤裸裸的丑恶面目和赤裸裸的丑恶灵魂,继而让人们更加直观地看到正义是怎样在阳光下伸张的,思想又是怎样在阳光下自由升腾的。
  
  四、小说的出版是对国有煤矿事故探究的突破
  
  当下的文坛,一写煤矿事故,就写小矿,好像成了惯例。这是因为,小煤矿没有国有煤矿的根基深厚,也没有国有煤矿政治势力。所以,人们对造成矿难的愤恨情绪,就较轻松和较容易地渲泄出来了。另一方面,即使是说过了头,甚至是说错了,小煤矿也无还手反驳之力。而写国矿则不然了,如果揭示有些不实的地方,或者提示得真实,但触犯了一些禁区,也会遭到当事人的反击和追究的。须知,作者就是为国有煤矿干这个工作的。为社会作贡献而给自己惹麻烦的事,一般人是不会干的,而《黄钟不弃》就突破了这个禁区。这部小说以国有煤矿为背景,以煤矿的领导干部为对象,以煤矿的组织人事、制度设置、资产管理为突破口,来真实可信地揭示腐败现象的发生,来生动形象地揭示煤矿群体事故的根源。可以说这是近年来写煤矿事故的一次突破。
  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更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规律,激活企业生机,发挥国营经济主导作用,为国家积累更多财富,为职工创造更多利益,促进社会主义企业健康发展。作者牢记并把握这一主线,用大量的生动素材,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深刻揭示国企改革中一些心怀叵测、私欲膨胀、损公为己、无视民生的黑恶势力,在“红顶法人”的招牌下,目无党纪国法,贪污腐化,侵吞国产,以私产蚕食公产,私家利益高于党和国家利益,个人利益取代群众利益,最终导致恶性矿难的发生,充分暴露他们企图改变国企改革方向和实质的丑恶嘴脸。同时也用强烈的对比方法,歌颂了孙新仁、赵刚等一大批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坚持正义、坚持“以民为本”的好干部和勇于反击不正之风的好矿工。作者把这一重大题材纳于笔下,正是奏响了国企改革的黄钟大吕,阐明了国企改革的正确防线是不容任何人扭曲和篡改的,从而奏响了邪恶势力必将失败的丧钟。
  
  五、小说实现了艺术与政治的完美结合,重拾主流文化的功能作用
  
  主流文化一直承载着社会管理的教化功能和作用,因此,主流文化一直就与政治结合在一起。但近年来,出现了片面地追求趣味性、功利性,而忽略了政治性,甚至为了功利而传播低俗文化,以低级趣味来求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主旋律作品抵抗不了低俗作品的现象,这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情。
  在主流文化被冲击,山寨文化泛起,商品文化风行的文学艺术波动期或迷茫期,《黄钟不弃》脱颖而出,其艺术价值就在于没把艺术同政治完全剥裂,而是大胆表现和探索,努力实践新时期重大社会题材,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艺术精神。作者通过文学形象提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煤矿事故应该扼制,也完全能够扼制。这既让人看到了扼制煤矿事故的希望,也让人体会到扼制此类事故的艰辛与艰难。
  总体来说,《黄钟不弃》是一部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正面反映煤矿生活,善意揭示矿难成因,公正剖析人性的主旋律作品。它让人更加关注煤矿,更加珍爱生命,更加相信正义,读后能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这样的作品值得一读。
  
  作者档案
  孙少山:1947年生于山东省胶南县,1968年流入黑龙江省挖煤为生。1984年考入北京鲁迅文学院。已发表文学作品300万字。其中《八百米深处》《盲流》等小说多次获国家、省级文学奖。多篇作品被译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