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党报党刊编校质量的思考

2011-12-31 00:00:00张光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1期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党报、党刊质量的高低,除其本身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标准外,编校质量的高低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一张差错连篇的报纸、一份谬误百出的刊物,无论如何是无法引起众多读者兴趣的。当你正在潜心欣赏一篇精妙的文章时,一段生涩的文字、几个生厌的错别字,定会破坏你那美好的情趣。然而,提高报刊编校质量也绝非轻而易举之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而比较有效的办法,除日常注重提高报刊采、编、校人员的素质,强化报刊编校质量的检查、督促外,笔者认为,各级报刊特别是党报、党刊还需得督察“关口”前移,注重防患于未然。近年来,濮阳日报社党委在争创全省“十佳报纸”工作中,在紧抓编采业务质量的同时,狠抓编校质量,特别是把督察关口前移的做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笔者现结合实际,谈一下体会。
  增强报刊生存危机意识,真正使报刊编校质量警钟长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不仅打破了我国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和框框,更重要的是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报刊,特别是党的“喉舌”的党报、党刊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专业报刊的冲击,党报、党刊内部的生存竞争,使各级报刊,特别是党报、党刊有了如履薄冰的感觉,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从内部到外部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全新的态势迎接挑战。而在竞争和改革中,各级党报、党刊除在内容创新、形式变化、扩版的同时,都把编校质量放在了重要位置,有的报刊甚至喊出了“读者是上帝,编校质量是生命”的口号,采取“堵源头、把关键”的办法来提高编校质量。各级主管部门也把报刊编校质量评比作为报刊管理的重要内容。一次看似平常的评比和排名,在一定意义上有时也是对一些报刊一定时期内编校质量的评判。其评判的结果会或多或少地给报刊的声誉带来影响,关系到其竞争力。因此,各级报刊,特别是党报、党刊一定要高度重视编校质量,把编校质量提高到报刊生存竞争的高度看待,以强烈的生存危机感强化编校质量意识,要把编校质量列入报刊整体管理责任目标中,渗入每位采、编、校人员的日常工作中,使他们自觉形成强烈的采、编、校质量意识。
  自2000年以来,濮阳日报社不断强化报纸编校质量的管理,不仅先后制定了报社差错认定标准、处罚办法,而且完善了从一般记者、编辑到部室主任再到总编的层层消除和减少差错责任制,全社人员编校质量意识不断得到增强。
  督察关口前移,强化版前质检,力争防患于未然。把好报刊出版前的每一个关口,切实提高编校质量是每家报刊常抓不懈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采、编、校人员素质和编校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仅靠编校人员的工作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大多数报刊都把版后编校质量的督察作为提高编校质量的重要环节,甚至不惜动员、聘请社内外力量“集中”查找错误。这种做法,对长期提高报刊编校质量无疑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实践证明了的好方法。然而单一依靠这种方法很容易形成新的误区,因为这种方法,对一份已出版过的刊物、一张已出版过的报纸来说,只是事后督察,如果后续工作不完善的话,其效果只能是被督察者“痛”,对其他采、编、校人员无多大作用。长此以往,还是会影响报刊的编校质量。实践告诉我们,各级报刊在抓好报刊版后编校质量督察的同时,更要抽出一定力量强化报刊版前编校质量督察,真正消灭差错于版前,防患于未然。当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几年来,我们从设立独立的校对室到编校合一的反复探索也证明了这一点。
  首先,各级报刊要把好编校人员的选拔关,强化经常性的编校知识培训。许多报刊为生存、竞争的需要,非常重视采编人员的选择,有的甚至不惜重金聘请资深的记者,但对编校人员特别是校对人员的选拔却不那样用心。一些有才能的编校人员也因编校工作的枯燥乏味而不愿从事这项工作,一有机会就跳槽。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因为编校工作是报刊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其枯燥乏味正是其重要所在,也是其事业所在。各级报刊在选拔编校人员时,除注重知识、技能外,更应注重其有无敬业精神。不负责任的编校人员,只能给编校工作带来麻烦,给编校质量的提高设置人为障碍。对编校人员的选拔,是报刊编校质量提高或降低的重要前提,是把好编校质量、搞好编校质量督察的重要前移关口。
  编校工作看似是十分简单的工作,但实际上是一份苦差事。编校人员不仅需要有耐下性子的敬业精神,更需要有丰富的知识,特别是编校知识。试想,一个肚子里没有墨水的人,无论如何是无法校出整版文字的谬误来的。因此,经常性地对从事报刊编校工作的人员进行编采、编校知识教育,应是报刊编辑工作的重要内容。报刊编校工作是报刊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在所有环节都减少差错的基础上,编校才能把差错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提高报刊采、编、校、排所有人员的业务水平,也是提高报刊编校质量,防患于未然的重要前移关口。
  其次,规范编校程序,健全编校奖罚制度。科学的程序、严格的奖罚制度,是搞好报刊编校工作的前提。许多报刊编校质量差,除编校人员业务素质低、责任意识不强等原因外,编校程序不清、差错奖罚不明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而有的报刊虽有较严格的编校程序、完善的奖罚制度,但执行不力、奖罚不严,仍使得各项程序和制度形同虚设,失去了约束力和监督效能。
  要做到编校程序规范、奖罚制度严明,除了要提高编校人员执行制度、严格程序的自觉性外,更要切实抓好每个环节的督察,形成上道程序未完成,不准转入下道程序的“链条”制度,并及时做好各程序间的检查、规范和奖罚。近年来,濮阳日报社不断探索报纸编校差错倒查制度,从总编到编辑再到记者,责任倒推逐级追责,从重处罚。从2000年起,我们还坚持把每年报纸的差错进行综合归纳,不仅在内部刊物上刊出,而且以此为题,组织全体业务人员进行考试讲评。
  再次,重点把好最后校样,把差错消灭在版前。看好版前的最后校样是各家报刊十分重视的工作,有的甚至设置多个层次的把关环节。大多报刊把督察力度放在报刊出版之后的差错查找和奖罚上,而未把版前最后校样的校对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有的报纸专门设置审读人员审看第一张报样,这样做对减少差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时的审读人员只能对重大差错进行校改,而对一般性的小差错却因时间等原因不能再进行校改。而实际上,正是由于这些小差错影响了日常的编校质量。针对这种情况,濮阳日报社坚持完善报纸第一读者审读制度,即每期由专人审读印刷车间印出的第一张报纸,并签阅付印。这样不仅明确了最后一个关口的责任,而且加大了处罚力度,使之成为报纸到达读者之前的最后一道关口。
  完善差错通报和差错讲评制度。对编校差错奖罚不是目的,而是减少差错、提高报刊编校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定期通报本报刊出现的差错,定期组织采、编、校人员对本报刊常出现和容易出现的差错进行讲评,组织专家对生僻字、特殊名字和句式进行讲解,不仅可以提高采、编、校人员编校的质量意识,而且可以提高其自身素质,减少容易出现的各种差错。当然,对常识性差错的讲评,要和编校规范、规则的讲解相结合,和日常的采编业务相结合,和正常的采编业务研讨相结合。各级报刊还要注意编、采、校人员的轮岗交流,通过岗位交流达到互相理解、共同提高的目的。报刊编辑部还应定期组织人员到先进报刊社参观学习;定期组织编校知识、编采业务的考试、考核,以此巩固差错通报和差错讲评制度实施的效果。多年来,经过濮阳日报社新研室整理编订的涉及该社报纸的差错手册,已成为濮阳日报社每个采编人员手头的必备工具。同时,濮阳日报社还完善了与广大读者互动纠错制度,不仅每年都招聘专门的社会评报员纠错,而且悬赏让读者有奖挑差错、纠差错。
  (作者单位:濮阳日报社)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