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电视记者的角色魅力

2011-12-31 00:00:00周斌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1期


  一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第五天,凤凰卫视女记者闾丘露薇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巴格达采访,成为战争打响后首批进入巴格达的华语媒体记者。一时间,舆论哗然,许多人对其“巾帼不让须眉”的胆魄投去赞佩的目光。闾丘露薇因此获得“战地玫瑰”的美誉,一举扬名。
  同年春天,中国大地非典肆虐,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央视女记者柴静进入非典隔离区,冷静、克制、执著地完成了新闻调查《北京:“非典”阻击战》的采访报道,让全国人民及时全面地了解北京的非典疫情,这为当时举国上下人心惶惶的“谈非色变”注入了强有力的镇定剂。
  2006年7月10日,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女记者曹爱文在采访营救落水少女的现场,放弃采访,主动为救上岸的女孩做人工呼吸。曹爱文趴在小女孩身上抢救的照片在网上披露后,引来众多网友跟帖,网友们称赞曹爱文是当今“中国最美的女记者”。
  2008年5月12日,为了奥运火炬的珠峰传递,已经在珠峰上待了一个月的央视女记者张泉灵刚刚回到拉萨,听到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消息。没有犹豫,带着高原反应,张泉灵挤上了震后拉萨飞往成都的第一班飞机,从而产生了“外面的人不抛弃,里面的人不放弃!救人的是英雄,被救的同样是英雄!这欢呼是对生命的礼赞”这一被业内传为经典的现场报道。
  记者之路充满鲜花和荆棘,尤其对于女性电视记者来说,新闻之路更为不易。如果说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和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中国女性电视记者改变了大事件前的失语状态,完成了女性记者角色的嬗变,那么在2008年,这个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称得上厚重的年份里,汶川大地震的无情和北京奥运会的完美,一悲一喜面前,中国女性电视记者用新闻的力量震撼着国人的心。现在,她们和男性记者一样,活跃在新闻的最前沿;她们关注新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用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赢得话语权,实现了在电视传媒中角色定位质的飞跃。
  二
  2008年,安徽卫视一档全新的民生新闻《邦女郎 帮你忙》横空出世,栏目形式的标新立异加上记者们一帮到底的大无畏精神,《邦女郎 帮你忙》迅速蹿红,各级电视台纷纷效仿,一时间你帮我帮大家帮各类帮忙类节目活跃荧屏,而这其中的帮忙使者大多以女性面孔出现。《邦女郎 帮你忙》开播之初,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选拔了7位美女记者组成邦女郎特色采访团,高举“美丽邦女郎,天天帮你忙”的旗号,全心全意为观众提供援助,化解难题。在2008全国年度电视节目评选中,《邦女郎 帮你忙》被评为全国地面20强栏目第二名;2009年,又被评为“安徽十大新闻名栏目”。无独有偶,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的《小莉帮忙》也是由5位美女记者联手打造,而且不再是酷酷的邦女郎,而是可爱的邻家小妹,她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小莉。朗朗上口的称呼、和蔼可亲的形象,一下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她们救助弱势群体,热心公益事业,要么语重心长,善言劝解;要么促膝谈心,娓娓道来;要么按需发布,有求必应。总之,她们充分利用女性特有的春风化雨气质,拿出一帮到底的魄力,为寻求帮助的百姓排忧解难。南阳电视台曾获得河南省优秀电视栏目一等奖的品牌栏目《宛都播报》在2009年改版后,也设计了一个帮忙类子栏目——《李曼帮忙》,同样起用了具有清新知性气质的女记者李曼作为团队的领衔人。运作一年多来,《李曼帮忙》走遍了南阳的大街小巷,为老百姓切实帮忙260多件。这些活跃在帮忙类栏目的女性电视记者在理性光芒的指引下,踏踏实实地奔走忙碌,助人为乐。不管帮忙类节目最终能走多久走多远,女性记者已经是电视荧屏上的一朵奇葩。
  三
  如果说记者以最快的速度赶赴新闻现场是一种直击式的采访,那么在演播室内的访谈就是通过新闻故事中主角的描述去触摸新闻的真相。
  在中国电视访谈类节目中,崔永元的《实话实说》毋庸置疑曾经是中国电视荧屏上的翘楚。辉煌时期的《实话实话》甚至有独孤求败的感觉。时过境迁,大浪淘沙,曾经风靡一时的谈话节目如今可圈可点的实在寥寥,而以两位女性名字命名的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和《鲁豫有约》则经受住了观众和市场的双重考验,始终立于电视节目的前沿,被称为谈话类节目中的常青树。
  《杨澜访谈录》自1998年1月创立以来,时刻保持着较高的收视率,这样的生存能力对日新月异的中国电视媒体来说简直就是奇迹。节目的经久不衰显然与杨澜的特质息息相关。十几年来,栏目坚持突出国际化特色的定位,以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寻找人类智慧之光。杨澜充分运用自己在中国电视界的影响力,寻求高端采访。至今,《杨澜访谈录》已访问过包括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中国前副总理钱其琛、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国际传媒大亨默多克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杨澜也因此获得“亚洲二十位社会与文化领袖”、“能推动中国前进、重塑中国形象的十二位代表人物”等荣誉。同样开播于1998年的《鲁豫有约》与《杨澜访谈录》的高端定位不同,节目更多地关注拥有特殊经历的普通人。从栏目诞生之日起,《鲁豫有约》更像是陈鲁豫与被采访者心灵的对话,打上了鲜明的陈鲁豫烙印。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从2008年登陆湖南卫视后,《鲁豫有约》华丽转身实现日播,原本周播的谈话类节目能变成与新闻媲美的日播形式,这本身就是《鲁豫有约》在中国电视界创造的神话。《鲁豫有约》被《新周刊》誉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而陈鲁豫以3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名列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独家编制的《中国最具价值主持人》的排行榜上。如今,在新一轮市场经济的洗礼下,硕果仅存的访谈类节目仍是女性的天下。比如许戈辉的《名人面对面》,李静的《非常静距离》等。演播室内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能将女性采访者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对方最大化地产生信任感和倾诉欲,这是访谈类节目成功的基础,也是女性占据这一阵地的根源。
  四
  运动场上竞技的激烈刺激能让观众释放生活的压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和平年代的运动赛事越来越吸引受众。2001年10月,沈阳五里河球场人声鼎沸,中国足球终于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胜利,拿到了盼望已久的世界杯入场券。球迷欢呼雀跃、热泪纵横,可就在这值得铭记的历史时刻,中国女性电视记者并没能进入观众的视野。虽说有一些女记者参与了十强赛的采访报道,遗憾的是没能把握机会,整个赛程极少参与体现足球魅力以及彰显足球智慧的解说和分析,仅仅沦为吸引受众眼球的“靓丽”指数。9年后的南非世界杯,央视足球女记者陆幽可谓“一问成名”,对意大利主帅防守薄弱的质疑,让“银狐”里皮愤怒不已,但这实际上的确是卫冕冠军意大利的软肋。陆幽用训练有素的职业素养、非凡的勇气、独特的采访视角,给球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南非的激情夏日,一大批中国女性电视记者辗转于南非的各个赛场,为观众奉献着足球的饕餮盛宴,也为自己赢得信任和尊重,完成了女性记者在足球领域的蜕变。
  2010年广州亚运会,蝉联冠军后的刘翔,第一时间理所当然地接受了央视体育记者冬日娜的采访。喜欢看刘翔比赛的观众都认识央视的冬日娜,因为无论刘翔在哪里参加何种比赛,都会把赛后的第一采访权留给她。这份殊荣缘于多年来冬日娜对跨栏项目的了解和对刘翔运动生涯的关注。从2000年17岁的刘翔在上海站拿到全国110米栏冠军开始,冬日娜和她的同事几乎记录了刘翔的每一场比赛,和刘翔一起“跑”过十年光阴,冬日娜不仅仅成了110米栏的专家,更和刘翔成了好朋友。所以,无论在奥运会上还是世锦赛上,面对多家媒体,刘翔总是会把比赛后带着竞技余味的采访留给冬日娜。而冬日娜也从没有辜负过刘翔的信任,每次的采访都做足功课,所问的问题既有即兴发挥,让刘翔充分抒发比赛结束后未了的兴奋,又有事先准备的技术性问题,满足观众对刘翔更深的关注。
  
  无论是在千钧一发的新闻现场、在人声鼎沸的运动赛场、在与人为善的帮忙途中,还是在星光熠熠的演播室内,女性电视记者的魅力已经如日中天、春意盎然,而且已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以上海广电新闻从业者为例,5年前上海广电新闻从业者男女总体比例为2∶1,现在则接近1∶1。同上海媒体新闻从业者的整体相比,广电媒体中的女性要比报纸媒体新闻从业者中的女性高出5个百分点。她们的存在不再仅仅是新闻行业的点缀,她们的视线不再只集中在文教、娱乐等方面。她们凭着女性的特色与视角,跻身政法、经济、军事、科技等报道领域;她们用勇敢、睿智、专业、魄力为女性赢得荧屏中的一方天地,赢得全社会的敬意和尊重。
  女性电视记者之所以能踏着时代的节拍,在荧屏上洋溢着女性的角色魅力,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女性电视记者自强不息,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心理素质,使自己更有实力参与各种媒体的竞争。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妇女与创造力》中谈道,人的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后天勤奋获得的。在某种意义上,展示自己的真实才干就要不断地超越自我。中国的电视传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以自信宽容的姿态聆听着世界的声音,当今中国的女性电视记者赶上了电视传媒的黄金发展期,她们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凭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作风、拼搏的精神,圆满地完成了各项采访任务。汶川地震中,第一时间赶到灾区的张泉灵和同事,为了不给救援部队添麻烦,不占用救援资源,徒步40公里,边走边采访,历时9个小时,进入重灾区,成为第一支到达漩口镇的电视媒体队伍。这样的采访无论从身体承受力上,还是记者的应变能力上,都是严峻的挑战,没有平时的积累是完全做不到的。
  女性电视记者自身的性别优势。女性电视记者在激烈的采访环境中容易得到特别的照顾。不可否认,伊拉克战争中,闾丘露薇之所以能轻松地通过伊拉克海关,与她身为女性的性别优势是分不开的。在回顾汶川地震采访经历时,张泉灵说,在灾区,无论男女,大家遇到危险的几率是一样的,只要有余震有石头滑落,根本不分你是男是女,砸到谁就是谁。但在采访过程中,反而是女性记者的机会更多。面对孩子、受伤的妇女,甚至是一些受惊吓的成年人,女性记者的亲和力使她们的采访更容易些。现代医学证明,女性具有敏锐的直觉和高度的敏感性,她们能发现男性经常注意不到的细枝末节,能发掘出一些问题的兴奋点,而且女性有一套折衷、迂回、妥协、调解和听取别人意见的方法,这些因素也会使女性有更为独特的报道角度。
  随着电视传媒的大发展大跨越,电视人的分工越来越明确、专业、细微。现在的中国电视媒体都是团队合作,一个采访报道组,编导、摄像、音响,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女性电视记者大都担任编导职务,虽然仍有奔波劳碌之苦,但至少不用被沉重的设备所累。这与早些年电视记者身兼数职,既要负责文稿的组织,又要兼顾画面视角、话筒质量等情形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荧屏上的女性记者之所以光彩照人,并不仅仅因为以上几个方面,各大媒体间竞争的白热化、社会的进步、人们观念的解放等都是促成玫瑰盛开的因素。在“首届中国职场女性榜样颁奖盛典”上,组委会给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女记者柴静写下了这样的颁奖词:“她的心很热,像火柴一样蓬勃燃烧;她的眼很冷,像水流一样深邃宁静。她语言犀利,执著于对真相的探问;她情怀柔软,悲悯而且充满诚意。她的梦想只有四个字:我在现场。——一个弱肩担道义的小女子:柴静。”这份颁奖词是柴静的真实写照,更是全体中国女性电视记者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贺丹:《浅谈女性记者面临的困境与出路》,《中华新闻报》,2007年3月29日。
  2.陆晔:《全球化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职业状况研究》,中华传媒网。
  (作者为南阳电视台副台长、主任编辑)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