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日凌晨2点,河南日报开机印刷总量达51.2万份。这一历史性突破,掀开了河南日报发展史上新的篇章。作为河南日报的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我自然欣喜之致。因为这证明了我的一种信念:党报的希望在党。
党报的希望在党,是由党报的性质决定的。党报,政党的机关报,是宣传政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的工具。在我国,特指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的机关报,被称为党的喉舌。“工具”,是对全部党报而言;“喉舌”,是指在我国范围内的党报。由此可见,国外的党报和党的关系,没有国内党报和党的关系密切。因为,“工具”是身外之物,“喉舌”是身体的一部分。
报随党生。一个政党在创立之后,并逐渐走向成熟时,势必要创办自己的机关报。
苏联共产党于1912年5月5日,在圣彼得堡创刊《真理报》。斯大林是这一“工具”的实际操纵者——第一位主编。他在创刊词中称,《真理报》的政治纲领是:在劳动群众中,散播关于工人阶级的朋友和敌人的真理,保卫工人事业的利益。列宁利用这一“工具”,于1912年至1914年,发表了130多篇文章。1917年,列宁在《真理报》上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统一了全党的思想。所以,列宁把《真理报》比喻为“预报明媚春天即将来临的第一只燕子”。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为了宣传的需要,国民党《中央日报》1928年在上海创刊,随之,一个庞大的党营新闻事业网在国统区迅速建立起来。1929年2月迁至南京,提出了以“拥护中央,消除反侧,巩固党基,维护国本”为职责。其总编一般由蒋介石亲自选或由其亲信控制。在“以党治报”的方针下,人民的出版言论自由被剥夺,民营新闻事业被限制,全国的舆论宣传被控制。
1948年,中国革命胜利在即,6月15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毛泽东题写报头。《人民日报》一直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积极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我们党带领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地方党委的机关报《河南日报》,是河南省委成立后创刊的。地市级党报的创刊也是如此,所以:有党,才有党报。
报随党盛。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了全国的胜利。党的各种活动迅速开展,党的各项事业日新月异。《人民日报》紧扣时代脉搏,成为我党最有力的舆论阵地和各级领导干部的精神食粮,和《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一起成为全国人民思想战线上的三面红旗。各级地方党组织相继建立后,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情况多样,为方便具体指导地方的革命和建设,全国各省区党委成立了自己的机关报——省级党报。有影响的地级城市,也成立了党委机关报,党报事业蓬勃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党的政策的变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对我们党和党报事业都造成了重大影响,有些地市级党报,在这一特殊时期停刊了。“文化大革命”以后,经过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党的路线得到拨乱反正,党以新的面貌,带领全国人民迈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随着思想解放的进程,已有的党报开始出现新气象,一些停刊的党报相继复刊,没有党报的地市纷纷创办了自己的党报,一些县市也创办了报纸。随着党的事业蒸蒸日上,党报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
报随党亡。《真理报》就是如此。《真理报》有过鼎盛时期,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真理报》和苏共密不可分,有时就代表苏共,在苏联报业中享有无上的地位。1929年,斯大林曾明确指示,《真理报》有审查监督其他报纸的义务。
全盛时期的《真理报》,享有党所赋予的特权,雄踞苏联报业体系金字塔的塔尖,发行量在世界大报中名列前茅,拥有日销量1100万份的骄人成绩,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1987年,戈尔巴乔夫出版《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强调“公开性是社会正常精神道德气氛不可分离的特征”,带给苏联新闻界短暂的繁荣,“使每种报刊上都出现社会主义的多元论”,导致苏联舆论界从批判斯大林的错误而发展为全面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报刊上大量的不利于政府和党的言论,冲击了社会政治生活,也成为人们思想混乱甚至张皇失措的源头,动摇了苏联共产党的统治基础。
1990年,苏联第一部《新闻法》颁布,使苏联新闻体制和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以《真理报》为基石的苏联社会主义党报体系受到重创,摇摇欲坠。
1991年,“8·19”事件爆发,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上台。8月12日,叶利钦下令解散苏联共产党,宣布《真理报》等6家报刊为非法出版物,下令关闭。《真理报》和数百家共产党的印刷厂、出版社、新闻社财产被全部没收。
报随党变。在这方面,国民党的《中央日报》最有代表性。1948年后,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末日即将来临,刚刚发展到顶点的党报事业也开始走向崩盘。1948年至1949年,《中央日报》及其他新闻机构纷纷拆迁设备,准备出逃。
1949年3月12日,《中央日报》迁至台北发行,所谓“中央日报”成了偏处一隅的“地方日报”。第一年发行量只有3.25万份。随着国民党在台湾的地方政权巩固,《中央日报》有了特殊地位,“(地方)执政党的纲领政策意向,都是通过这份报纸传递给民众”,“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国民党。它在新闻取得的渠道商有比较大的优势”。1982年,《中央日报》发行量达到近50万份,是在台湾发行的历史最高,成为台湾地方的第一大报。
1987年,蒋经国解除报禁。国民党失去了对舆论的控制权,《中央日报》的地位和功能逐渐降低。随后几年,《中央日报》的发行量远远落后于《中国时报》、《联合报》。
2000年,陈水扁上台,国民党失去了在台湾的地方统治权,成了地方在野党。
2002年2月4日,国民党中央决议,由于经费周转问题,不再编列预算补助《中央日报》。已故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的儿媳林颖说:“《中央日报》就像是被国民党弃养的孩子。”
2003年5月2日,台湾的《苹果日报》创刊,很快成为台湾地方第一大报,《中央日报》的市场更是压缩殆尽。
2006年5月29日,国民党副秘书长张哲琛表示:《中央日报》的净值是负数,筹款能力为零,每月亏损900万台币,资产只剩5000多万台币,多是不值钱的印刷机器与设备。
2006年5月31日《中央日报》停刊。9月13日,经过重组,以网络版形式发行。马英九出席《中央网络报》开台仪式。他认为《中央日报》改用花钱较少、影响层面较广的网络报,也算是《中央日报》的“活路模式”。
舆论认为,晚年的蒋经国所走的“报禁解除”,不但直接造成了《中央日报》停刊之惨局,而且也间接导致国民党的下台及台湾地方政权的易手。
希望在党。2011年1月14日,《中国新闻出版报》据《光明日报》报道:在2011年度报刊大收订中,全国各级邮政部门、邮政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创新经营模式,累计实现报刊收订流转额165.3亿元,同比增长13%。《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级和省级党报党刊发行量全面增长,圆满实现了中央提出的“稳定增长”的发展目标。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来没有如今天这样蓬勃发展,人民从来没有这样富足,这都为我们党报的发行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河南省委新一任领导班子就任以来,领导河南人民,坚持“四个重在”、坚持树立“三平”精神和河南人“四种形象”、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坚持“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构建中原经济区,得到了河南人民的热烈响应;他们求真务实、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作风,得到了全省人民的真切认同,河南人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希望、感到幸福,这就为《河南日报》的发行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带来了新的希望。省委书记卢展工说:“对河南日报的发行,要采取一些创新的方法和举措,争取发行50万份以上,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舆论阵地,扩大党报的覆盖面。”他还说:“党报的发行是我们巩固扩大舆论宣传阵地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发行量,还怎么讲主阵地、主渠道?这个事情不仅宣传部要重视,各级党委领导都要高度重视。”
河南日报发行量突破50万份,也扭转了原有的发行量与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人口大省、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的局面。
党报的希望在党,尤其是在我国更为现实,不论市场经济的大潮多么猛烈,不论互联网的冲击多么强大,只要我们的党执掌政权,只要党报自身能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服务大局、关注民生、引导舆论、共建和谐,党报就充满希望。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