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闻照片中多了种摆拍的形式——“笑图”。所谓“笑图”,即画面中总有一个、两个或多个人物,直面镜头说笑并摆出各种动作。这种构图形式气氛热烈喜庆,图片中的影像要素与图片说明配合很容易打动编辑,采用率极高。
许多编辑认可这类“笑图”,因为它让人感觉和谐、愉悦、热闹。但不加选择地滥用这类照片,任其充斥版面,就会引导摄影者纷纷效仿,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比如,贫困母亲领到了慰问金——要笑;农民工拿到了拖欠工资——要笑;救援人员找到遇难者——要笑;父亲躺在床上准备为儿子捐肾要笑;学生开学了要笑、毕业了要笑;就连难产孕妇生下了大头儿子也要笑。这种虚伪的笑、强人所难的笑,让读者乏味生厌,甚至对新闻工作者产生不信任感。
“笑图”泛滥成灾的原因
一是摄影者思想浮躁,缺乏敬业精神和认真态度。现在报社考核摄影记者很多都采用百分制方法,记者见报的新闻图片越多奖金就越高。为追求高额奖金,摄影记者采用多跑点、多拍片的办法,每到一个新闻现场,马上掏出相机拍摄,不观察角度和光线、不讲构图形式,让被采访人做出笑脸,“咔咔咔”拍完就走。这样拍出的图片看似笑脸盈盈,构图饱满,其实缺少真情实感,千篇一律。这样的做法影响着身边的其他新闻工作者,新闻队伍浮躁不安。2004年,国际跳伞大赛在上海经贸大厦举行,有媒体发表了某运动员跳离大厦的一瞬间,冲镜头做笑脸和漂亮手势的图片。时任《东方早报》主编的常和,向自己的三位摄影记者提出苛刻要求——每位记者要拿出50张不同角度的照片,杜绝摆拍和“笑图”。
二是编辑被“笑图”迷惑。党报党刊弘扬主旋律,重视民生民情,因此编辑用稿会偏向使用和谐愉悦的图片。缺乏摄影知识的编辑,分不清哪些图片是抓拍的,哪些是摆拍的。“笑图”用得多,发稿快,吸引了浮躁的摄影记者一窝蜂迎合,那些作风扎实追求抓拍的记者,出现发稿难问题,创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情绪受到影响。
查阅2010年6月份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中央、省、市三级党报,仅要闻版就采用了46幅“笑图”照片,而且这类图片还影响到网络等新兴媒体。
“笑图”的负面作用
影响新闻的真实性。作者违背客观事实,一味要求被采访对象笑,甚至是媚笑、假笑,这是对被采访人最大的不尊重。
2009年12月29日,平顶山市入伍新兵起运仪式在平顶山西站进行,很多摄影记者在现场抢拍家长送子当兵的感人镜头。宝丰县农民张蜜依依不舍地送儿子张亚乾参军,满含泪水的张蜜一直拥抱着儿子,千叮咛万嘱咐儿子要安心服役,常和家里联系。某摄影师干预张蜜,“儿子当兵有啥哭哩,笑笑呗!”还“帮助”张蜜拿来毛巾给儿子围上,让其强颜欢笑。这种不真实的采访,违背了采访人的意愿,引得围观者纷纷嘲笑——新闻照片就这样拍啊?
新闻图片最大的魅力是真实,不干涉被采访者是真实的前提。图片中的每一个要素,都会传达那个时代的信息,它是特定环境里的图像符号,干扰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图片的魅力就会大打折扣。1950年,摄影家齐观山拍摄的《斗地主》,反映了当时翻身农民对剥削阶级的无比仇恨,画面中贫苦农民情绪激动地控诉剥削者的镜头,仿佛一下子把人拉回到那个时代。1977年粉碎“四人帮”,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同时,十年浩劫所产生的社会矛盾也日渐凸显,李晓斌当年拍摄的《上访者》,就是那个时代中特定的人物:衣衫褴褛的上访者,从农村来到城市,寻求政府帮助,茫然无助的表情,困惑的眼神,以及胸前佩戴的3枚毛主席像章,准确透视出党和国家拨乱反正、恢复法治的重要细节。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时任《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郑鸣,1986年在沈阳防爆器材厂拍摄了《倒闭后的滋味》。照片通过一扇窗户,让人们看到了抽着烟垂头丧气的厂长,另一侧是清理账目的两名工作人员。这幅作品看似平淡无奇,为什么具有划时代意义呢?就是因为图片表现了时代特征,反映出深刻的思想内涵。以上这些作品分属不同年代,却一下子能看出20世纪50、70和80年代的时代特点。图片中的要素和信息,是用任何语言也无法描述的,也是文字记者望尘莫及的。
滥用“笑图”不利于报纸追求个性化。目前,全国有1000多家报社,市场竞争激烈,如果都用这类千篇一律的图片,所有的报纸不都长相一样吗?杜绝“笑图”,生活报做得好些、大胆些,党报党刊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这样我们用图的形式就会多起来、美起来。
“笑图”泛滥带来的思索
抓拍受到影响。1928年,德国犹太人埃里奇·萨洛蒙,首先提出抓拍一词。抓拍需要摄影者甘于寂寞,苦苦等候;摆拍则立等可取,编辑偏爱和喜欢,何乐而不为呢?如今连手机都能拍照,我们真正进入到了读图时代,编辑要学习些摄影方面的知识,“不畏浮云遮望眼”,严格把关,让摆拍出来的“笑图”受到限制。
“笑图”叫座不叫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笑图”虽然泛滥,但每年评奖时却很少获奖,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多数评委是专家;二是专家起了大作用。所以,回过头来看,摄影者“打铁还需自身硬”,不拍或少拍“笑图”。
“荷赛”评委会主席詹姆斯·科尔顿曾这样评价好的摄影作品:一定要抓拍;一定要让读者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一定要让人们情不自禁地关注照片中的人和事件;一定要是新闻!
(作者单位:平顶山日报社)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