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初学者写作消息时常常从写标题入手,其实在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这几个部分的写作中,导语是消息写作的关键,也是倒金字塔式消息结构写作的重点,有经验的记者大多是从写好导语入手来写作消息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说:“我写新闻,有一半甚至更多的时间用于琢磨导语。”据说,许多资深记者大都用写整篇消息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来写导语,并且他们都认为写导语这样下工夫是非常必要的。导语不仅是消息写作最重要的一步,而且也是消息写作的第一步,据人们调查,大多数记者在写消息时,总是先设计导语。
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重要、最有特点、最新鲜的材料的载体。导语的类型很多,一般新闻学写作教材里都将其归纳为叙述式、描写式、提问式、评论式和引语式,等等,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来写消息的导语,一般都要围绕以下三点精雕细镂提炼导语。
写明重要的事实
消息的导语要把最重要的事实揭示出来。如关于2006级新闻学专业的×××同学以出色的表现被选拔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护跑手的消息,有以下两个导语。
例1:2007年10月18日,对2006级新闻学专业的×××同学来说,是令人难忘的一天。
例2:2007年10月18日,对于2006级新闻学专业的×××同学来说,是令人难忘的,因为她被选拔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护跑手。
这两个导语哪一个写得好一些呢?第一个只是说这一天是令人难忘的一天,为何令人难忘呢?导语中没有具体写明白,因此内容有些空洞。而第二个导语不仅写明了这一天是令人难忘的,而且交代了她被选拔为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护跑手这一事实,写出了消息中最重要的事实,因此,可以说第二个导语言之有物,而第一个导语言之无物。
导语要写出最重要的事实,写作时就要善于概括事实,找出材料中最重要的事实材料。哪些内容是一篇消息中最重要的呢?这就要对新闻材料的“重要性”进行判断,通过分析比较找出材料中最重要的事实。如:
本报讯 在2007年“联想中国高校2008奥运火炬护跑手全国公开选拔活动”中,×××同学以出色的表现从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护跑手,届时将同其他9名护跑手一起,参与××境内的圣火传递。在当晚的比赛中,×××还代表××学院的全体师生将签有万人名字和祝福的横幅作为奥运献礼送给大赛组委会。2006级新闻学专业的×××,在读书期间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加强身体锻炼,她还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学员。被学院评为2007年学院十大新闻人物,一时传为佳话。
这个新闻事实的“事件”和“结果”不止一个,通过材料可以明白,这个新闻事实的主要事件有两个,一个是×××参加2008奥运火炬传递护跑手选拔活动,一个是×××代表学院的全体师生将签有万人名字和祝福的横幅作为奥运献礼送给大赛组委会,那如何判断这两个事件哪一个是最重要的呢?这就要从被报道对象的角度来判断,对于被报道对象×××同学来说,是参加2008奥运火炬传递护跑手选拔活动对她来说最重要,还是她代表××学院的全体师生,将签有万人名字和祝福的横幅作为奥运献礼送给大赛组委会对她来说最重要呢?当然对×××同学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被选拔为奥运火炬传递护跑手这个事件,但如果被报道的对象不是×××同学,而是学院的全体师生,那么最重要的事件就不是×××同学参加2008奥运火炬传递护跑手选拔活动,而是向大赛组委会献上签有万人名字和祝福的横幅。
另外,这一新闻事实主要的结果也不止一个,除了×××同学被选拔为奥运火炬传递护跑手这一结果之外,×××同学还被评为学院2007年十大新闻人物,那这两个结果哪一个最重要呢?可能有人会说,这两个结果对×××同学可能同等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判断呢?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从媒体受众的定位,也就是媒体受众的关注点的角度来判断哪一个最重要,如果是为校报写一则消息,校报的受众定位主要是学校的师生,那对学校的师生来说,师生最关注的是×××被选拔为奥运火炬传递护跑手,还是×××被评为学院十大新闻人物呢?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白,当新闻事实的“事件”和“结果”不止一个时,就要从被报道对象的角度或媒体受众关注点的角度来判断哪一个事件或结果最重要。当然在这两个角度当中,最重要的还是媒体受众的关注点。
其实,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也需要人们在交流时要先把最重要的事实说出来。著名记者艾丰认为,先把最重要的事实写出来是消息导语写作的要求,也是生活中信息快速传播的要求。他举过两个例子:古时候,有三个人在家附近碰到了两只老虎,情况非常紧急,他们迅速向酋长报告:“老虎……!两只……!一大一小……!就在附近山头……”另外一个情况发生在现代社会:在困难时期,一个男子下班时在副食店看到了难得的黄花鱼,他赶紧回家向老婆讨钱:“钱……来鱼了……黄花鱼……很新鲜……就在旁边的副食店……!”上述内容用的是一种倒金字塔结构,就是把最重要的事实先揭示出来,这在紧急的情况下是必须的。因为它符合快速传播的要求,消息具有快速及时的特点,因此在导语写作中就要体现出这种信息快速传播的特点。
长度要有所限制
导语的长度要有一定的限制,导语简洁一些才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导语要短、要简洁,关键是要处理好新闻要素的取舍。新闻要素就是新闻的内容要点,一般教材上说是有五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新闻学上补充了一个要素:How(如何)。也就是五个W和一个H。人们根据导语中新闻要素取舍的不同划分出第一代导语和第二代导语。
第一代导语,包含新闻的全部要素,也叫六要素导语。第一代导语要交代新闻的全部要素,显然,导语中写出新闻的全部要素,不但重点不分,而且啰唆冗长。
第二代导语,突出新闻的部分要素,也叫部分要素导语。第二代导语强调导语只需要突出部分新闻要素,那么在一篇消息的导语中要突出哪几个要素呢?就是要突出最重要的一些要素。哪些要素是一篇消息中最重要的要素呢?就是在新闻中最受人关注的要素。对于×××同学成为奥运火炬传递护跑手的导语,如果读者关注是谁成为学院唯一的奥运火炬传递护跑手,写作时就要突出人物;如果受众关注×××同学是什么时间被选为奥运火炬传递护跑手的,就要突出时间——2007年10月18日;如果受众关注×××同学为什么能成为奥运火炬传递护跑手,那就要突出原因。
要力求新颖
导语要新颖、鲜活,这样才能牢牢地吸引读者。导语怎样才能新颖呢?
首先,导语的内容要新鲜。
关于×××同学被选拔为奥运火炬传递护跑手的导语,如果这样写:
去年10月18日,是新闻学专业的×××同学难忘之日,她以出色的表现被选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护跑手。
这个导语会给人“旧闻”的感觉。有的新闻事实在被新闻媒体发现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报道时间,但其新闻价值依然很大。那要如何处理呢?有经验的记者告诉我们:导语要新鲜要鲜活就要从新事写起。那如何从新事写起呢?就是要寻找新闻由头,由头就是可以作为借口的事,寻找新闻由头,即找一个与这个“旧新闻”有关的可以引出这个“旧新闻”的最新情况,来个以新带旧。因此关于×××同学被选拔为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护跑手的导语,就可以这样写:
例1:新闻学专业的×××同学,今天在接受《××××报》的记者提问时说:她去年参加奥运火炬传递护跑手选拔活动总决赛之所以能够入选,关键在于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
例2:新闻学专业的×××同学,今年暑假将参加7月25日奥运火炬在本地的传递活动,因她去年10月被选为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护跑手了。
这两个例子都是寻找新闻由头,以新带旧的导语,第一个例子让过去发生的事情与今天发生联系,写×××同学因去年被选拔为奥运火炬传递护跑手,今天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第二个例子就更鲜活了,因为作者把过去发生的事情与将来联系在一起了,写×××同学2008年7月25日将参加奥运火炬在本地的传递活动,她2008年的暑假将过得更有意义,为什么呢?因为她2007年10月18日被选为奥运火炬传递护跑手了,这是通过将来时来写过去时。人们常说:今天的消息是金子,昨天的消息是银子,前天的消息是垃圾,那对于×××同学2007年被选为奥运火炬传递护跑手这一消息来说,因是已发生很长时间的事了,现在通过寻找新闻由头,以新带旧,就可以变垃圾为金子、化腐朽为神奇了。
其次,导语要新颖,还要运用多种手法。如:
例一:中国跳水运动员高敏在女子跳板跳水决赛中又夺得一枚金牌。
例二:像雏燕轻快翻飞,像宝剑刺入碧水,高敏在女子跳板跳水决赛中的精彩表演,使中国又得一金。
通过比较会发现,后一个导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或多了一些人情味的细节描写,有较大的吸引力。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把这种不直接叙述新闻事实,而是通过解释、阐述,或者场面描写、气氛渲染等引出新闻事实的导语称为延缓型导语。他在1977年出版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里,把导语分成两种基本类型:直接型导语和延缓型导语。直接型导语用于时间性很强的消息,它直接叙述新闻事实,也是新闻导语的主要形式。延缓型导语又叫间接型导语,多用于时间性不太强的消息,它不直接叙述新闻事实,而是通过解释、阐述或者场面描写、气氛渲染等引出新闻事实,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延缓型导语和直接型导语写作方面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延缓型导语要“曲径通幽”,“曲”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各种表现手法、修辞方法都可以运用,例如一则消息的导语: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四川地震牵动着我校师生的心。13日下午,××学院2万余名师生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捐物。
这条导语通过运用修辞手法,既揭示了消息的主题,又为全篇消息定下了感情基调。
如果说直接型导语还属于第一代导语或第二代导语,那么延缓型导语则已经属于第三代导语类型了,第三代导语既保留了第一代、第二代导语的一些特点,但又有所变化。第三代导语的特点是:一是要用精美的语言把重要、新鲜的事实告诉受众;二是记者可以灵活地采用多种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这样,导语设计就丰富多彩了,人们把这一类型的导语称为丰富型导语,又称为第三代导语。
紧扣以上三点来写好消息的导语,是消息导语写作最基本的要求。在消息导语写作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始终明确,我们是在为谁写导语,谁才是消息导语的上帝呢?是编辑,是领导,是采访对象,还是作者自己?当然肯定是为了受众,导语的写作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受众能否接受,是不是能引起受众的共鸣。为受众服务是消息导语写作的最高要求和最终目的,也是消息写作的最高要求和最终目的。这就要求导语里写的内容,应当能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共鸣。
美国新闻记者亨利·费厄利曾说:“每个研究过导语的新闻记者都懂得,为什么导语必须经过这么多努力才能写成。……同时,记者写作导语时,就能最终确定消息的其余部分是什么样子。”可见,消息导语对于写好消息的其他部分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