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中的直解修辞

2011-12-31 00:00:00董丽梅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3期


  直解修辞指在使用某些具有固定比喻意义的特定词语时,故意舍弃词语的比喻义,转而从字面上进行解释,借以形成新颖独特、生动鲜活的表达效果。本世纪初,新闻标题语言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这种修辞手段,并且日渐流行。本文通过对数十家报纸近十年的新闻标题进行抽样考察,认为恰当地运用直解修辞可以有效增强新闻标题的文字表现力和信息传递功能。
  新闻标题中直解修辞的表现形式
  直解成语。新闻标题力求以简练的文字将重要的新闻信息率先呈现给读者,表达上要求精练生动、简洁明快。选取脍炙人口的成语,运用直解手法取其字面意思,不仅可以增加标题的信息量,还可以使标题变得凝练醒目、鲜活自然,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时下的新闻标题中,直解成语的现象颇为流行,例如:
  (1)偷工减料门窗漏洞百出(《南国城报》,2009年1月1日)
  例(1)中的“漏洞百出”原指言语、方案逻辑不严密,标题采用直解手法对劣质楼盘予以嘲讽,寓批评于无形,看似信手拈来,却是言简意丰。
  很多成语原本带有贬义色彩,用于直解时不但语义上采用字面解释,而且感情色彩也随之得以解构,使新闻标题变得生动有趣,更具吸引力。例如:
  (2)女琴师“对牛弹琴”获高薪 奶牛爱听琴产奶多(《楚天金报》,2008年10月15日)
  例(2)中的“对牛弹琴”原本也属贬义,嘲讽听话者无知或说话者不看对象,这里则完全采用字面意思,专业的女琴师每天“弹琴给牛听”竟然获得高薪,原来“对牛弹琴”可以提高产奶量,着实令人称奇,整条标题显得生动传神、鲜活醒目,并且有力地凸显了新闻价值。
  直解俗语。选用人们喜闻乐见的俗语进行直解,能够形成轻松活泼的语言风格,用在社会新闻标题中可以增强标题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例如“关公门前耍大刀”比喻人自不量力、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这条俗语在新闻标题中可以通过直解修辞手段获得字面义。
  (3)关公门前耍大刀(《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1日)
  例(3)是对关羽故乡山西运城市第一届运动会开幕式的报道,开幕式上很多节目如“大刀进行曲”、“青龙偃月魂”等都和“关公”、“刀”有关。这句俗语的直解用法紧扣主题、动感十足、生动鲜活,不但形象地勾画出该市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气势,而且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新闻标题直解俗语,可以根据表达需要进行细微的变化。例如“不走正道”喻指“人生道路出现偏差,走上邪路”;“吃不了兜着走”表示“出了问题要承担后果”。这两条俗语在下面两则图片新闻标题中都采用了直解义,例如:
  (4)走的不是正道(摄影报道,《人民日报》,2003年9月5日)
  例(4)是一个年轻人推着自行车横穿铁路的照片,标题临时解构了“走正道”与“人生正途”的对应关系,刻意借用其字面意思来警示读者,既有生动诙谐的表达效果,又有严肃郑重的劝诫意味。
  直解其他隐喻性词语。有些名词通过隐喻产生的新语义由于使用频率较高,已经逐渐取代了词语的本来意义。但有时新闻标题会故意采用这些词语的字面意思,以取得轻松幽默的效果。例如:
  (5)市区新风路一出租屋突然起火
   冰箱电脑被烧成“黑货”(《河源晚报》,2008年12月24日)
  例(5)采用“黑货”的字面义描述火灾对家电的损毁情况,直观生动,并且巧妙淡化了读者的惊惧心理。
  有些特殊的人名也可以通过直解取得生动有趣的字面意思。例如:
  (6)我国首例人工取精帮虎妞怀娃(图片新闻,《生活报》,2007年1月14日)
  (7)肥猫贪玩掉进灯箱 “喵喵”两小时获救(《钱江晚报》,2010年1月19日)
  这两个标题分别将《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和《肥猫正传》中的“肥猫”直解为真正的“雌老虎”和“肥胖猫”,使标题显得轻松活泼、妙趣横生。
  有些隐喻式动词、形容词的直解也可以产生形象生动的效果。比如形容词“偏心”喻指“态度不公正,偏向某一方”,但在新闻标题中有时会借助字面意思指代一种心脏疾病。
  (8)“偏心人”心脏成功减肥(《南京晨报》,2008年12月17日)
  患者心脏由于左心室异常肥大而发生位置偏移,该标题借助“偏心”直解词义说明这种病变,浅近明白,令人印象深刻。
  直解修辞在新闻标题中的作用
  新闻标题是新闻报道沟通读者、传递信息的第一道窗口,能否在瞬间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是衡量新闻标题制作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对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进行直解,用熟悉的语言形式表达新的内容,可以增强新闻标题的吸引力和表现力,进而增强标题的信息传递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增强标题的趣味性。人们在阅读社会新闻时,往往带有休闲放松的心理需求,对一些奇闻趣事兴趣较浓。在制作这类新闻标题时,巧妙地运用直解手法,可以凸显新闻价值,同时也使得标题更加生动有趣,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例如:
  (9)“吃饱了撑的”(《郑州晚报》,2009年7月11日)
  例(9)中的俗语“吃饱了撑的”原本讥讽人“闲着无聊多管闲事”,这里则采用其字面意思:一只贪吃的黄鼠狼穿过铁丝网孔钻进动物园吃掉了三只刚出生的小孔雀,饱餐后想要原路返回,却因肚子撑得太大,被铁丝网孔紧紧卡住,进退不得,这种后果的确是“吃饱了撑的”。
  运用直解修辞制作时事新闻标题,同样能够增强标题的趣味性,并能凸显新闻价值。例(2)中“对牛弹琴”的运用着实令人叫绝。再如成语“臭名远扬”原指“坏名声传得很远”,但在新闻标题中经常借助直解手法表达新的内容,例如:
  (10)开宝马卖臭豆腐男子年入百万“臭名远扬”(《华西都市报》,2010年4月1日)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所经营的“臭豆腐”由于味道纯正而远近驰名,例(10)巧借“臭名远扬”的字面意思,幽默生动、妙趣横生。
  增强标题的可视性。新闻标题对直解修辞的恰当运用,能够直观生动地概括新闻事实,增强标题的动态感、形象感,凸显新闻价值,使人读来饶有兴味,过目难忘。例如:
  (11)水落石出金沙江底惊现“石林”(《华西都市报》,2009年6月1日)
  例(11)中金沙江某段截流抽干江水后,在江底意外发现大片石林,标题借助“水落石出”的字面意思,巧妙概括了这一新闻事实,富于动感,形象直观。
  有些重要事件的新闻价值不仅在于事件本身,其深远意义更值得关注。制作这类新闻报道的标题时若能恰当运用直解手法,可以使抽象的事件意义变得直观形象,标题会变得凝练醒目,别有气势。例如:
  (12)人类能呼风唤雨了(《信息时报》,2011年1月4日)
  例(12)报道的是科学家已经掌握了“控制天气、制造风雨”的技术,这对于人类的意义是难以言喻的,标题巧用“呼风唤雨”的直解义,可谓直观生动,恰切精当,言简意丰。
  有些新闻标题涉及冷僻深奥的专业术语,运用直解修辞可以使其变得通俗易懂。如“冷血”比喻人“冷漠无情”,有时在新闻标题中可以直解为某种疾病,例如:
  (13)武汉女教师患罕见“冷血症” 低温下体内血液凝固(《楚天金报》,2010年2月2日)
  “冷血症”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温度较低时,患者血液中的红细胞会发生凝集,医学上称作“冷凝集素综合征”。标题巧用“冷血”字面义,使复杂的医学名词变得直观形象、浅近明白。例(8)中的“偏心”也具有相同作用。
  增强标题的深刻性。对于一些引人深思的新闻事实,标题往往会在字里行间揭示其深刻意义,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直解修辞的运用有时可以增强新闻标题的深刻性,渗透作者的思想倾向。例如:
  
  (14)一年吃700余根苦瓜猛降血糖(引题)
  母亲为捐肾救女餐餐自讨“苦”吃(主题)(《武汉晚报》2010.1.17)
  母亲每天吃苦瓜喝中药,一心只为降低血糖,以便捐肾给身患尿毒症的女儿。作者选取“猛吃苦瓜”这一细节,借助“自讨苦吃”的字面意思,深刻揭示了这位普通母亲甘为子女奉献一切的伟大母爱。标题看似平常,却能够深深打动读者,催人泪下。
  直解式新闻标题的制作要求
  所选词语要适合新闻主题。运用直解手法制作新闻标题,所选词语必须适合报道主题,使二者能够相得益彰,这样标题才会新颖独特、凝练鲜活、引人入胜,才能凸显新闻价值;如果不顾主题,片面追求语言的怪异抢眼,反而会落得哗众取宠,惹人生厌。比如下面两则标题对直解的运用是否恰当就值得商榷:
  (15)“好色之徒”柯桐枝(《三湘都市报》,2006年8月28日)①
  (16)二手货 让我们和明星穿一条裤子(《新女报》2007年8月28日)
  成语“好色之徒”的专门意义在汉民族语言文化系统中根深蒂固,很难解构,例(15)试图借助其字面义突出花鸟画家柯桐枝注重色彩的绘画风格,很难取得共鸣。时下一些明星服饰二手店可以让粉丝们“买到明星们穿戴过的服饰”,例(16)力图凸显这一点,但是同样弄巧成拙,读起来很是令人反感。
  标题要提供充足语境。直解修辞打破词语的运用习惯,借以增强标题的新异性特质,以吸引读者。要实现这一效果,标题需要提供充足的语境,帮助读者完成原语义的解构和直解义的感知。绝大多数新闻标题在运用直解修辞时都能够为排除词语原语义提供充足的语境。例如:
  (17)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圆满结束(引题)
  黄河6071万吨“泥沙俱下”入大海(主题)(《人民日报》,2004年7月16日)
  例(17)中成语“泥沙俱下”属于直解用法,但阅读时毫无障碍,因为引题中有“调水调沙”为背景,主题中有“黄河”作呼应,理解起来自然心领神会。
  有些新闻标题配发了相关压题照片,由照片提供生动的图画语境,如例(9)。还有些新闻标题所选词语与陈述对象的搭配只能作一种理解,自然排除了原语义。如例(12)。
  (18)a打针要能“一针见血”?(《武汉晨报》,2008年3月31日)
  b“一针见血”有多难?(《东方今报》,2008年7月19日)
  例(12)“人类能呼风唤雨了”,这表明“呼风唤雨”属于人类不具备的能力,读者自然会舍弃成语的比喻义,取其字面意思。例(18)两条标题中的“一针见血”都属于直解用法,但前者有“打针”为背景,语义清楚明白,而后者没有相关语境支撑,读者只看标题很难作出正确判断。[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基于媒体标题制作的标题语法研究”(项目编号:11542z004)结项成果)]
  注 释:
  ①转引自盛新华《新闻标题词语多义同现现象研究》,《新闻界》,2007(5)。
  参考文献:
  1.彭朝丞:《新闻标题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2.吴礼权:《修辞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尹世超:《成语的直解》,《语文研究》,1983(3)。
  4.董丽梅:《浅谈新闻标题语言的炼字艺术》,《鸡西大学学报》,2006(1)。
  (作者为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讲师,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