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的改革路径

2011-12-31 00:00:00陶喜红高卫华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3期


  摘要:媒介融合对传统的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挑战。为了应对媒介融合引发的冲击,必须在实践教学中调整学生的能力结构,重视培养其整合力、创造力、数字传播技术的使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课程结构上,要适度提高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尤其是提高新媒介实践课程的比例;此外,需要调整现有的实践教学平台结构,优化实践教学基地的结构,以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结构调整 媒介融合 实践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等产业之间的融合现象越来越明显。在产业融合的推动下,传媒产业内部以及传媒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技术边界逐新消失,不同媒介之间的业务出现更多的交叉互补现象,传媒产业内部各子产业之间以及传媒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市场边界趋于模糊。①跨越市场边界的运作必然导致媒介平台的融合,最终引发人才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这些变化对新闻传播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点呈现超常规增长态势。面对发展迅猛的媒介融合现象,一些知名院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在硬件和软件条件上纷纷做出一定的调整。不过,大多数普通的新闻传播院系并不能很从容地应对,在教学改革方面依然处于观望之中。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必须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以应对媒介融合带来的冲击。
  调整学生能力结构
  媒介技术的变革推动了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传媒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如今的传媒集团逐渐转变为复合型组织结构,新闻信息的采集、表达、传输等方面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需要掌握新的信息采集技能,记者和编辑将更多地运用多媒体、互动式的表达途径向公众传播信息。与此同时,在新闻实践中,报纸上的新闻通过加工打包出售给电视媒体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些做法在以前的新闻实践中也出现过,但是在媒介融合的推动下,融合型新闻传播模式将越来越明显,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过去,新闻记者被誉为“杂家”、“专才”。如今,对新闻人才的这些基本要求其实没有根本上的变化,只不过,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的能力结构急需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传媒业界对人才的需求。过去的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中,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闻敏感,传统的采、写、编、评实践能力,各种器材的使用能力,交往能力等。媒介融合背景下,对于传媒人才的培养不仅仅使其要具备以上能力,还应该紧跟传媒实践的变化,结合数字传播和媒介平台融合的特点,提高学生采写融合新闻的能力。如今,各种新闻专业人才的“过剩”与新媒体人才的不足形成了一对突出的矛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新闻传播学教育没有针对媒介变革做出应有的调整。我们认为,媒介融合时代,需要培养学生以下能力:一是要培养学生的整合力与创造力。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发生了较大变化,一名记者所采集的新闻信息不一定为单一媒体所用,往往将信息制作成“信息元件”为多种媒体使用。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整合力与创造力,使之能够尽快适应跨媒介和跨产业平台的工作。二是培养学生使用数字传播技术的能力。数字传播是媒介融合时代信息传播的基本特点,如果不能适应新的数字技术发展,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必然限于被动之中。因此,熟练掌握数字传播技术是新闻传播类本科生能力结构中的重要拼图。三是团队合作能力。媒介融合背景下,并非要求每位记者都是全能记者,而是要求记者能够对几种报道技术运用得非常熟练,并对其他报道手段也相对较为熟悉。最重要的是,记者要有团队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新闻报道中与其他传播者紧密配合,这是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模式转型的基础。
  调整专业课程结构
  在新闻传播学本科教学中,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结构。理论课程过多,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过多,会影响学生理论素养的塑造。现实的情况是,很多院校并不能很好地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从业者的实践能力面临较大的挑战。在媒介融合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结构。调整的原则是,在重视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培养的同时,适度增加实践教学课程,使毕业生更容易适应传媒发展的变化趋势。
  当前,很多学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跟上媒介发展的步伐。具体表现在:理论课程过多,实践课程偏少;实践教学没有特色或者流于形式;实践教学内容落后,不能适应媒介变革。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今后的新闻传播学课程结构必须做出适当调整。具体来说,一是在新闻传播理论教学中渗透媒介融合的最新研究成果。媒介融合的发展不仅仅引发传媒实践的变化,在新闻传播理论上也有所表现。新媒体的互动传播引发传播模式变革,传播效果研究也出现了新的趋向。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传播者和受传者身份界限的模糊使传播理论研究不断更新。如果在教学中不关注传媒发展的新趋势,显然不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二是要适当提高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在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设置中,“面向业界的实验实践教学,绝对不能忽略,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要确保一定的比例。即便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也要强化实践意识、专业意识,否则,新闻院系的人才产品将难以受到业界的欢迎”。②iK6STEbM6kPCxgMUBFxMpQ==因此,我们要针对传媒的发展变化和媒介融合的特点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更加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融合新闻的采写方法,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三是要适当提高新媒体实践课程的比例。近年来,新闻传播学本科毕业生大幅度增加,传统媒体人才需求数量有限,而当前熟悉新媒体业务的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导致人才结构失衡。因此,在媒介融合步伐加快、新兴媒介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需要适时调整,增加新媒体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大培养新媒体人才的力度,以填补传媒转型带来的人才缺口。
  调整实践平台结构
  新闻传播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求学生通过专业训练,掌握新闻信息传播的基本技能,适应信息传播工作的需要。过去,该专业的学生经常利用假期以及学校安排的专门时间到各大媒体、广告公司以及其他信息传播部门实习。我们的调查显示,新闻传播类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水平与学生就业存在直接的联系。当然,这里的实践教学包括学校自主安排的各种实践课程,也包括学校为学生安排的校外实习。如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着结构性矛盾,高校培养的人才结构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反映在新闻传播学学科里面,就是新兴媒介人才需求量大,但是我们的教学改革还没有完全跟上实践发展的步伐。
  面对媒介融合和传媒变革的冲击,高校新闻传播学学科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上必须尽快做出调整。一是更新硬件与软件,与新技术接轨。当前,媒介技术日益更新,新闻传媒和广告业界的信息传播模式不断发生变化,如果我们不重视新闻传播学实践条件的建设,输出的人才往往不符合社会的需求,必然加剧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有条件的学校一方面要在硬件上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在软件建设上注意更新,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设备。同时,在师资力量上也要跟上步伐,对老师进行培训,并选派老师到传媒业界实践,以获取传媒变革的最新情况,从而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二是建立多环节、分层次的实践平台。在实践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学生要在课堂之外关注媒介前沿的变化,为今后的实践做好准备。可以通过组织竞赛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实践打下基础。充分利用校内的实验室和校报、校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其他各类报纸、刊物和网站,形成多元分布的校内实习平台。部分学生经常忽视校内实习经历,直接进入校外实习环节,往往因为没有经验,在实践中受到忽视和打击,甚至铩羽而归。尤其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一些同学连最基本的技术准备都没有,到校外实习往往收效甚微。另外,要对生源情况进行调查,建立一些使用效率较高的校外实习基地。三是调整实习基地结构,拓展新媒体实习基地。新闻传播学专业一直很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但是过去建立的实习基地以传统媒体为主。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和传媒产业发展格局的变化,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据业内人士估计,未来几年里,影视制作行业所需要的影视人才超过70万人,数字媒体人才的缺口达60万人之多,而网络广告和民营传媒企业的人才也存在较大缺口。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才需求单位都迫切希望招到有实践经验、上手快的人才。这就要求本科生在校期间就参加一些媒体实践活动,以便积累经验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我们的实践教学基地的结构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多建立一些新媒体实习基地,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要有一定的导向意识。今后的实践教学中,“必须把实践育人、实践成才、实践促进就业的观念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改革原有的实践教学方式,建立符合新闻传播专业培养特色的实践教学制度,建立健全以实践促就业的网络服务体系”。③当然,媒介融合所引发的传媒变革并没有颠覆基本的新闻传播理念,我们依然要加强对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教育。与此同时,需要转变传统的实践教学观念,调整实践教学的结构体系,尽力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传媒的人才需求结构做到“无缝对接”。[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2009年教学研究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新闻传播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9156)]
  注 释:
  ① 陶喜红、王灿发:《产业融合对传媒产业边界的影响》,《新闻界》,2010(1)。
  ② 张昆:《略论传媒教育的十大关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1)。
  ③ 董伟建:《拓展新闻实践教学的新思路》,《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陶喜红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高卫华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