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大转型和全面开放的大背景下,人们在工作、情感等方面的困惑和苦衷日趋增多。为适应这一形势,近年来,各地电台纷纷开办了“星空夜话”、“今夜不设防”等以解答情感方面困惑为主要内容、听众通过电话参与的夜间谈话类节目。商丘人民广播电台也于1999年创办了“今夜情怀”节目。总体看来,这些夜话类节目贴近生活,亲切自然,听众所提的问题日久常新,主持人的解答入情入理,深受听众喜爱,一直是各地市电台节目中收听率较高的栏目之一。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因受种种因素的制约,夜话节目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肤浅、迎合、不够深入等问题。比如,由于这类节目主要通过主持人现场和听众即兴交流,受时间限制,对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解答来不及进行缜密的思考,难免会出现牵强附会或悬而未决的现象。同时,这类节目的操作,从策划到主持,一般都是主持人自己唱“独角戏”,受其年龄、阅历、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往往不够全面。另外,从媒体栏目发展的规律看,听众对节目的期望值会越来越高,能否持久地维持一个听众群,也需要在富有新意、富有深度等方面不断提高节目的质量。夜话类节目如何才能进一步走向深入?笔者认为,要注重把握好“三个结合”。
即兴交流与深思熟虑相结合。夜话类节目一般都采取热线直播的形式。其长处就是听众提出的问题可以即时得到解答,但正是这种即时性,使主持人来不及对问题深思熟虑就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这对于一些比较简单容易下结论的问题,如学生赌气离家出走、青年朋友恋爱受挫、工作生活上遇到不开心的事等,一般通过即兴交流,可以给听众一个满意的回答。而对那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仅靠即兴交流就不够了。这时候,在适当的开导之后,可安排听众注意收听下期的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之外结合阅读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的思考之后,再给听众解答。这样将热处理与冷处理相结合,就会给节目增加一定的深度和厚度。
心理开导与专业分析相结合。夜话类节目中,听众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但大多都是恋爱、婚姻、家庭等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常事,一般不涉及太多的专业知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沿着真善美的目标去开导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但有些问题也会涉及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时,仅靠人之常情去分析就不够了。如笔者在主持节目期间,收到过一个青年写来的信,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他是从外地来商丘打工的,认识了一个男性老年人,二人经常在一起谈心,以干父子相称,开始还很正常,打工青年也感到自己一个人在外面有了一个依靠。可后来,这位老人处处叫着这个青年,晚上要陪他值夜班,一值就是一个整夜。他稍一离开,老人就给他打电话,两人在一起常常要到深夜一两点,为此,青年很苦恼,搅得睡不着觉,后来就用服安定片、喝酒来催眠,仍摆脱不了老人的纠缠。后来,他忍无可忍,于是就自残,吃安定片,甚至想到自杀。老人的做法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变态行为?他们两人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对这些问题,我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带着问题咨询了一些心理、精神病学、法学等方面的专家并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最后将二人的关系定位于同性恋,同时认识到,老人残忍是一方面,也有年轻人自己方面的原因。客观地说,他软弱,想摆脱,同时对这件事又有些依恋。专家们还从心理上分析了男青年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并给他指出了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利。这样,专业知识的融入使节目更具可听性、可信性和权威性。
个人解答与众人评说相结合。夜话类节目一般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主持人,但仅靠主持人一个人的能力与智慧一天天地解答众多的听众提出的问题,往往会势单力薄,在节目中,要注意启发众人参与,集思广益。如近年来,“低碳生活”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但“低碳”的含义是什么,如何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才能更好地步入低碳生活,我们及时在节目中推出了“低碳在你身边”的讨论。节目中,大家各抒己见,有人从节能减排、全球变暖的角度介绍了低碳的内含和意义,还有人从多坐公交、骑自行车,绿色出行;发电子邮件、电子贺卡,减少纸张使用;采用绿色家装,减少空调的使用等方面提出了低碳生活的建议。这样,围绕一个主题,不同层次、不同经历的听众间相互交流,有效增强了节目的厚度。按照集思广益的思路,近年来,我们还结合一些节日和国家大的活动,策划了一些“今夜情怀”专题节目,如结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推出了从身边变化谈国家发展的话题;结合教师节,推出了“感恩老师”的话题等,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拓宽参与方式,有效扩大听众群。随着各地电台的不断发展,节目收听方式也在改变。从传统的收音机到现在的网上在线收听、手机收听、车载电台收听等,受众收听节目更加便捷。从通过热线电话一对一的为听众解答困惑,到现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多部电话同步进入直播室,多位听众同时参与,克服了节目参与方式单调、局限等问题。而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短信、电子邮件、QQ群、网上论坛等参与方式逐渐升温,为夜话类节目拓展了空间,内容也更加丰富。如:寻找伴侣和知心朋友的听众大多通过短信方式参与;网上论坛则是听众对节目的感受、心得和建议;QQ群则是大量人群同时给力节目。主持人每天可从不同渠道筛选话题、事例,及时了解听众需求,及时捕捉热点、难点,及时分享心灵故事,节目内容也更容易实现“三贴近”。夜话类节目尽管已经历十年寒暑,不变的真诚,不变的守候,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积累,才使得节目历久弥新,深受听众的喜爱。
(作者单位:商丘广播电视台)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