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的采访与写作

2011-12-31 00:00:00赵国锋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3期


  特别报道是最近几年新闻创新出现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既不同于一般的通讯报道,也不同于文学作品,是介于二者之间,又偏重于通讯报道的新闻报道形式。顾名思义,特别报道是对特别的事件和特别的人物的报道,其最大的特点是特别、与众不同。由于特别报道是“新生儿”,目前关于它的采访与写作还没有权威人士的定论,很少见到特别报道采访与写作的文章见诸新闻研究期刊。特别报道的采访与写作要求记者不但要具有新闻的敏感性、吃苦耐劳的精神、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职业习惯,还要求记者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驾驭庞杂内容的能力。
  特别报道记者要有新闻的敏感性
  作为特别报道记者,一定要具有特别报道新闻的敏感性,从众多新闻中发现特别的新闻人物和事件,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挖掘自己需要的资料,进行写作。
  由于记者的立场观点原因,新闻界往往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一个可以做大的新闻,结果只写了一个小消息;一个可以用文字和照片共同向读者传达的新闻,结果只发了一个短消息;一个适合发表新闻照片的新闻,结果发表了文字新闻,而适合发表文字的新闻,结果发表了图片新闻。
  2007年春天,记者从网上看到一家媒体发表了这样一个300多字的消息,说通许县20位老人清明节相约去给他们40年前的老师上坟,在拜见了健在的师母后,他们前往去世28年的老师的坟墓前,泣不成声地向老师诉说怀念之情。这样尊敬师长、饮水思源、不忘旧情的事情在全国也很少见。这些老人与恩师之间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消息一点没有提及,这恰恰是读者想知道的。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写特别报道的题材,于是前往调查采访,写出了《40年后的今天20位老人跪在恩师墓前》的5000字的特别报道,并配发了照片。
  要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新闻界有这样一句老话:“越是贫穷落后的地方,越出好新闻。”特别报道也是如此。譬如偏远村庄、深山老林这些地方的特别人物、特别事情很少见诸报端,到这些地方去采访,记者就要具有吃苦耐劳的采访精神,如果想车来车往、高接远送,那是不可能的。
  2008年春天,我听说杞县竹林乡郑寨村农民宋加民从小与救人结下缘,54岁的他在此前的38年间,总是出现在千钧一发、生命垂危的紧要关头,7次巧合救了8个人的命,成为当地的传奇人物。我决定前往采访,宣传、歌颂他救死扶伤、助人为乐的精神。
  宋加民居住的村庄位于杞县南端,与太康县接壤,乡村公路坑坑洼洼,不通公共汽车,出租车都不愿意去。我到达杞县后,在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的乡村公路上颠簸了两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采访结束已夕阳西下,在寒风还没有退去的初春夜晚,我坐在三轮摩托车上,头顶满天星斗,在没有人影的田野上行走。因为走错了路,回到县城已是夜里9点多。虽然辛苦些,但圆满完成了采访任务。
  要有驾驭庞杂内容的能力
  不少年轻记者对于写特别报道望而却步,主要原因是不能驾驭庞杂的内容。其实,特别报道也不是那么难写。
  本人认为,在采访时,首先了解一下要采访题材的大概内容,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想想读者会关心什么内容、想了解什么内容,自己准备向读者传达哪些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心里打草稿,这个草稿就是自己需要采访的内容。这样采访起来就游刃有余。
  在采写《开封教授破解音乐界“哥德巴赫猜想”》一稿前,这位教授给我提供了十多万字的资料,有论文、有全世界众多专家学者的看法、小提琴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预测等。我首先让他将自己为什么从事小提琴“狼音”研制,到研制成功,一路走来的故事给我简明扼要地讲述一下。
  听完讲述,我知道了读者想了解的内容,于是,让他按照我的思路接受我的采访。他几十年的破解、研制经历,我用了5个小时就采访完毕。
  特别报道要有一定的文学性
  特别报道是社会发展和新闻改革诞生的新生儿,最早出现于南方新闻媒体,它是一种深受读者欢迎的新闻表现方法,以至于2004年6月1日《中国青年报》改扩版时推出特别报道专版,还设有特别报道部。目前,特别报道版已成为《中国青年报》的品牌版面和优势版面。
  如果说报告文学偏重于文学性,通讯报道偏重于新闻性的话,那么特别报道就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新闻表现方法。即特别报道写作要有一定的文学性,但又不能像报告文学那样文学性强,也不能像通讯报道那样基本没有文学性。
  要善于抓住感人的细节
  在写特别报道时,要粗中见细,抓住感人的细节,用细节打动读者。
  2007年5月,笔者前往西华县采访小学生卜小凤,发表了《13岁女孩抱着妹妹去上学》,文章详细描写了她和小妹妹的穿着打扮,一日三餐饭菜没油;半夜妹妹生病,她抱着妹妹去3里地外的村庄给妹妹看病……
  文章发表后,很多读者是泪流满面地看完文章。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贾常先在文章上批示说:“我是流着泪看完文章的。”他要求郑州市中小企业局组织一些企业家去给卜小凤捐款。不少读者给我打电话打听卜小凤的地址,通过邮局或亲自前往帮助卜小凤。中央电视台记者看到报道后也前往采访。
  笔者认为,报道产生的社会影响远远超出预期的想象,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准确地运用了细节描写。
  (作者单位:郑州日报社)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