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时事报道的新闻“视点”

2011-12-31 00:00:00叶抗生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3期


  报纸新闻,尤其是报纸时政新闻报道一直以来广受读者喜爱,但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随着因特网、电视机在我国的普及,传媒渠道不断拓宽,广大人民群众获得知识、资讯等的新闻、信息来源产生了多样化,他们的知识面对获取信息的快捷、便捷为报纸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作为报纸这个平面媒体,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状况,由于读者的阅读期望值越来越高,过去单一传播式的、被俗称为“卡拉OK”式的办报方式,已逐步演变成满足受众对资讯多面的、深度的、立体的、全方位的需求的办报方式。
  随着新闻竞争的不断深化,在报纸垄断地位被打破的情况下,报纸传播本位已让位于受众本位这样一种模式。所以,让报纸真正适合读者这个市场,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转换思路,造就信息时代下的读者市场,快速、便捷、简洁明了的快餐式信息新闻是目前的新闻现状,如果在办报中,以整合、集纳、提炼主题(综合性)式,即新闻信息整合、新闻资源整合,将零碎的新闻重新包装,形成变零为整的主题性新闻资讯。同时使内容、版面有机结合,形成视觉冲击力。应该说,这种办法提高了报纸品质,也是适合传媒“市场”方向的。在实际工作中,时政报道过去追大求全的风格,如今在读者市场中的“生存度”到底有多大?可以说,这个“度”在快速缩小。当前,人们的阅读心理更是追求“看点”、“热点”,得要有“事儿”,这样的报道才会有阅读效果,读者才会认为这张报纸具有可读性。所以,时事编辑必须具有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善于抓好时事新闻的“视点”。
  “视点”是报纸报道高水平、高质量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来,《南阳日报》时事报道紧紧围绕十七大精神,突出形势与政策,并围绕和坚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搞好新闻策划,准确把握,准确宣传,有机整合“视点”,取得了可喜成效。
  适时搞好“规定动作”的策划
  策划,即筹划、谋划之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闻宣传亦是如此。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说:“对于新闻单位部门领导来说,策划报道是一项最主要任务。”毋庸置疑,新华社电稿中,单从内容看,具有服务、可读、时新和广泛的特点,但将其与报纸类比,客观说应该是原材料与企业加工的关系,报纸这个“企业”如何充分利用电稿原材料,首先要有一个市场调查,认清读者的价值取向,同时又善于引导读者,将有看点的新闻挖掘纵深,最终整合出最佳的新闻“视点”。其次,在确立“视点”的基础上,完全按照编辑意图做好新闻版。例如: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是我国百年奥运梦想的实现。如何宣传好、报道好北京奥运会和更好地让广大读者了解赛事信息,享受奥运激情与快乐,在奥运会开幕之前,我们就开始精心策划,以创造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
  2008年8月8日,即从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当天起,《南阳日报》在奥运会期间,每天浓墨重彩地推出对开四版到八版不等,增加彩色印刷的“北京奥运特刊”,全方位多角度报道本届奥运会,并通过开设各色栏目,为读者报道出一个个感人的奥运故事,该特刊从办报理念、版面语言运用以及报道手法上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突出表现在图片运用,大胆对照片进行全新编辑,突出重图手法。该特刊推出后,立即受到读者的好评。
  时刻关注“应急动作”的策划
  当今媒体要满足受众深层次的需求。今日的受众在接受传媒信息时,总是期待着从中获取更多的内容。比如消息背后的内幕,内幕背后的见解……消息可以让人了解事实,内幕可以让人发现事实的具体背景和详细过程,见解可以让人把握事实的意义。只有通过这三个方面的递进式扩展,信息才能得到全方位的展示。
  触类旁通,具体到报纸版面上,同样也是如此。因此,就报纸来说,对受众深层次需求的满足,意味着完全理解受众。《南阳日报》在追求满足受众需求上,不断进行尝试,力求让报纸成为权威、亲和的传播媒体。这就要求时事报道在对国内外重大突发新闻的处理上更要注意加大整合力度。当此类新闻发生时,要求时事编辑在最短的时间内要同时具有两种意识:一是所谓的“战略”意识,即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并准确判断和提出有效整合方案;二是所谓的“战术”意识,在有限的时间里搜集相关的辅助性新闻背景资料等,以期达到使平面新闻变为主体新闻的宣传效果。如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在这场地震面前,举国上下行动起来,在灾难中众志成城,在困难中守望相助,一幕幕感人场景震撼心灵。如何应对这一重大突发事件,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一举世瞩目的大事件,必将在全世界产生强烈震撼。我们当即重新组织策划,并很快确立了“关注汶川地震”为栏目的《特别关注》专版,同时,精选视觉冲击力强、画面震撼性强的照片,配合主题新闻一同刊发,通过整合处理,在抗震救灾期间,我们每天推出2到12个版面,以全方位、大纵深报道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同时,通过这一阶段的报道活动,我们时事编辑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达到了抢占先机、突出“视点”的效果,增强了可读性和视觉冲击力。
  不断丰富“常规动作”的策划
  对常规性的报道内容,强调形式创新、手法创新、内容创新,表现手法不落俗套,做活新闻“视点”,提高报纸品质。
  应该承认,常规性报道是时事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做好常规性报道,各兄弟报社在这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也总结出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南阳日报》经过长期实践,就如何在平淡中出新、出奇、出彩提出了一些整改方案,并出台了《时事新闻选编准则》,即对常规性报道要突出主题、突出思想,不搞信息堆积,不一味追求信息量。在具体工作中,对选准好文章、拟制好标题、编辑好专栏、办出好版面等做了明确规定。
  在选稿上,以努力做到“三个突出”为原则,即突出十七大精神、突出形势与政策、突出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结合,同时紧紧围绕“三贴近”、紧紧围绕读者市场定位,在坚持正面引导、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瞄准读者市场需求,以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和格调高雅突出自己的特色,使时事新闻与百姓生活贴近些、再贴近些,内容上把握四个要件,即一个好头条、一个好专栏、一幅好照片、一篇重点稿。对主打稿件提倡大照片、大标题。在版面处理上,让版面由“静”向“动”转化,增强视觉美感。如2006年1月1日《南阳日报》《特别关注》版刊发的内容,其“原型”为新华社播发的“2005年中国十大新闻”和“2005年世界十大新闻”,两篇文章不过3000字左右,常规上可按一般处理,全文照发即可。但是我们认为,一张报纸仅有好的文字内容还不够,还要依托良好的版面语言和新闻包装来支撑,为此,我们改变思路,确定了重图薄文的手法,把新闻放大,并及时在稿件库中搜寻一年来新华社播发的相关新闻图片,精编细排。经过打造,一张张资料照片与文字稿有机结合,形成相应成趣、版面语言丰富的报纸展现在读者面前。除此之外,在其他常规性报道中,只要版面允许,办求多上小专栏,如《国际快讯》、《新华时讯》、《神州大地》、《特别关注》、《新闻集萃》、《海峡两岸》、《文化天地》等。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这些小专栏同样具有“小视点”效应,并在读者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不少专栏还在全国、全省新闻作品评选中先后获得一、二等奖,成了本报知名专栏。
  努力完善“自选动作”的策划
  围绕重大、热点、焦点新闻周密组织,精心策划,烘托气氛,让零散新闻有机整合,形成大餐,让热点新闻真正“热”到群众的心坎上。
  作为一名时事编辑,每逢重大新闻的报道都是一次考验。所以,时事编辑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始终具有较高的新闻集纳整合意识和能力,即抓住中心,研究受众,办出读者所盼的报纸。几年来,在具体运作中,我们确定了“一厚一活一气势”的办法:厚,即文章求质量,文章组织突出重点;活,即标题要“活”,照片求动感、求鲜活;气势,即版面语言表达要充分,处理要有冲击力。思路确定了,工作就有了章法。
  例如,从2008年1月中旬开始,持续半个月的冻雨和冰雪造成华南地区一场前所未有的特大冰雪灾害,作为新闻媒体,需要把灾区一切新闻资讯告诉读者,以激发大家的爱国之情。为全面详尽快速报道好这一重大新闻事件,《南阳日报》对版面处理做了精心策划。爱国之情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雪灾期间,编辑们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充足的版面、缜密的策划进行报道,编排出了一个个令读者爱不释手的好版面。应该说,这些策划正是体现出了一种“视点”意识,即在寻求新闻卖点上充分抓住阶段性中心,研究受众所求,办出读者所盼。
  (作者单位:南阳日报社)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