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界有一个常用的比喻是,新闻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这个比喻是对新闻评论所具有的传播政策导向、表达自身立场、引导社会舆论、统一受众认识等功能的形象描述。但毋庸讳言,相对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大报,目前不少地市党报的新闻评论工作较弱,突出的表现是评论数量少、分量轻。党报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己任,新闻评论工作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地市党报,更要加强和改进评论工作,强化其在地市党报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闻评论工作要适应新形势,增强地市党报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新形势,从受众自身的特点说,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公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不断增强,这给党报评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报业发展看,要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领市场,必须不断提高办报水平,通过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报业经济发展。面对这种新形势,地市党报评论可以而且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评论可以增强地市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帮助报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市场。现代信息社会,纸质媒体竞争已由信息竞争转向观点竞争,由独家性的新闻取胜转向独到的价值判断占领高地,由事实信息独家性竞争过渡到观点信息独到性竞争,再升华到独家性加独到性竞争。这是今后媒体发展、竞争的必然趋势。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朱夏炎认为,报纸今后必须从“新闻纸”变成“观点纸”、“思想纸”,党报要敢于面对社会热点问题,亮明自己的观点,发出髙端、权威的声音,以独到、深刻的思想观点,给读者以解释、以启迪、以思考。事实上,如今市场比较认可的一些报纸,如《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之所以影响力大、竞争力强,―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新闻评论做得非常好。
相对于中央级、省级大报,地市党报在重要信息竞争方面处于绝对劣势,但是观点的竞争则不同,因为评论对所有媒体都是公开的,机会是平等的。正如浙江省记协主席马雨农所言,新闻评论没有区域的限制,影响波及更不是一个区域所限制的,好的评论好的观点很快能广为传播,被全国转载,为全国读者所关注,开发党报评论资源确实是提升党报市场竞争力的有效举措。因此,地市党报应有机遇意识,切实做好评论工作,为增强报纸竞争力增加筹码。
评论可以满足读者的话语权和表达欲,维护公众的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促进社会和谐。早在1988年,时任人民日报评论员的于宁、李德民在《怎样写新闻评论》一书中提出,“各行各业都可以学,都应该学会写评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这是极为深刻的见解。但由于当时媒体给人们发表评论的空间有限,像时评这样的低门槛的大众写作还没有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和民主、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人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愿望、表达自我的愿望空前强烈。对于媒体,他们早已不是你说什么我就听什么地被动接受,而是希望参与,积极表达。这种参与和表达,其实就是公众自我教育和引导的过程;而对媒体而言,这也是其自身应有功能的一部分。《新京报》曾公开宣言,要做“大众话题的设置者和引领者”,这种气魄是令人钦佩的。在这方面,报纸尤其是地市党报可以也应该有更大作为。
然而,面对新形势,一些党报新闻评论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限制了其应有作用的发挥。有的评论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令人反感。梁衡先生曾对“要”字牌评论有过生动的总结,指出这类评论要这要那,一“要”到底,其横气、霸气跃然纸上,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吸引力、说服力。有的评论则是生硬呆板,套话连篇,就像有些领导的讲话,一律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等等。这类令人犯困的评论怎能激发读者的兴趣,又怎能发挥作用?党报评论的这些痼疾是必须革除的。
一是把权威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地市党报评论具有权威性,因为每逢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地市党报评论总是代表地市党委发言。但必须注意的是,报社毕竟不是市委,评论员毕竟不是市领导,评论毕竟不是文件,所以评论必须把权威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因此,要在准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决策意图的前提下,评论写作要自觉实现由命令向对话转变、由灌输向疏导转变。从目前情况看,这种转变在晚报上表现得更明显,而党报则有些迟缓,个中原因值得探寻。
二是把指导性和贴近性结合起来。评论应具有指导性,同时也应具有贴近性,没有贴近性其实也无所谓指导性。以人为本和“三贴近”的原则同样也适合评论写作,这也是新闻评论的内在要求和本质表现。新闻评论只有贴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和群众的日常生活,只有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探索建立两大机制,提升新闻评论水平,充分发挥党报的应有作用
目前许多地市党报评论都存在数量少、分量轻的问题,加强评论工作实际上也就是要解决评论的数量和质量问题,而围绕着解决这个问题,建立增量、提质两大机制,就成为治本之策和必然选择。
建立“增量”机制,解决评论数量少的问题。从去年7月1日起,《人民日报》开始的新一轮改版为报界广泛关注。其最显著的变化是进一步加强了评论,通过“增量突破”,成功拓展了党报评论的新空间,使党报评论面貌一新。从2010年初开始,我们学习借鉴《人民日报》的做法,以保证评论稿件的数量,进而保证自己的报纸可以连续不断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是坚持“栏目带动”。“古澶新语”是《濮阳日报》1984年创刊即有的小言论栏目,也是《濮阳日报》的品牌栏目,该栏目的有关作品多次获得省阅评员的好评。为充分发挥这个栏目的作用,编委会要求该栏目每周至少出两期,并要求对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必须有我们自己的声音。仅今年1月份,21期报纸中该栏目出了16期,如此高的频率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同时,编委会要求时事版外的其他新闻版面,尽量不采用新华社的“新华时评”,取而代之以本地作者撰写的或以本地新闻为主的评论,以提高评论的贴近性和吸引力。比如综合新闻版开设的“热点热评”栏目,因其涉及题材更广,容量也更大,来稿数量更多,基本可以做到每期都有。
二是鼓励“人人写言论”。上世纪80年代,《人民日报》评论员钱堤辛就曾建议“人人学会写评论”。濮阳日报社学习借鉴嘉兴日报评论记者的有关做法,规定记者采写的头条稿件,一般要自己为其配写短评或评论员文章。这样就突出了评论的地方性、针对性和冲击力,充分发挥了评论对本地工作的指导作用。很多记者深有感触地说,为自己的消息和通讯配写评论,使自己对新闻事件的认识由感性升华到理性,从而能写出有深度、有分量的好稿来。鼓励“人人写言论”,濮阳日报编委会规定,把评论写作完成情况纳入工作绩效考核,副主编及业务部室主任,每月至少要撰写一篇评论;新闻版编辑,每月至少写两篇;从社会各行各业特约了多名评论员为报纸撰稿,基本保证了报纸对言论稿件的需求。
建立“提质”机制,解决评论“分量轻”的问题。评论不同于通讯、消息或照片,单纯依靠数量多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还必须在提高质量上狠下工夫。
一是要做好评论选题。评论选题就是要从大量新闻中选取评论空间大、评论价值高的新闻事件作为评论的对象。评论选题非常重要,甚至决定着评论的成败。早在四五年前,《濮阳日报》就实行了报题制度,即总编和分管总编共同召集编辑部、记者部、评论部等采编部门负责人每周一开会,相互通报本部门本周和近期工作打算,相互交流,共同研究确定报道重点、评论选题等问题。这样确定的评论选题,不仅与版面紧密结合,深化了报道主题,而且关注社会热点,提高了贴近性,因此发挥了较好的作用。2008年底至2009年初,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深重的时候,我们侧重这方面的选题,连续刊发《保增长勿忘又好又快》、《我们该刺激怎样的消费》、《中小企业应对危机要有所作为》、《濮阳也有“口红”》等一系列评论,对鼓舞濮阳中小企业战胜危机、对推动“三保”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起到了积极作用。去年3月,省阅评员对此给予了较高评价。
二是既“扬清”又“激浊”,充分发挥批评性评论的应有作用。党报加大批评监督类评论的力度,就是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借助新闻评论,充分挖掘新闻背后的事实,以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引导社会舆论予以谴责,从中吸取教训,并引以为戒。去年10月,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大广高速濮阳段不合理的收费规定,《濮阳日报》进行了批评监督,先是在二版以消息和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充分报道,接着在一版以《收费也要讲和谐》为题,配发了较长篇幅的批评性评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批评监督作用,并最终促成了有关问题的解决。
(作者为濮阳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