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中的误区初探

2011-12-31 04:29:19韩冬云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年2期
关键词:误区多媒体技术课件

韩冬云 张 惠

(哈尔滨市工农兵小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1 目标制定时的误区

在当前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及在实际上课的时候,大多数教师目标注意的重点往往停留在课件的制作是否完美,环节过渡的是否自然,交互性如何等等。在实际的制作中,如Powerpoint幻灯片往往注重的是画面是否漂亮,链接是否流畅,结构安排是否十分合理;网络课往往注重的目标是人机、师生的交互性,以及教学流程的开放性等等。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新课程力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再看看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以及要求: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教学时,在目标的制定时,教师往往容易进入误区,陷入纯粹的一些技术性的环节或问题中不能自拔,而忽略了真正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就像有的专家认为:“太依赖技术可能是一个较为危险的选择”;“技术是一个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活的灵魂是学生和老师”!当然这和当前的评价制度有关,后面还有论述。笔者认为,目标制定的重点应在于重点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等多媒体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而非简单的技术指标。

2 内容选材时的误区

除了目标之外,在确定课件要用的实际内容时,教师往往陷入的误区是:容易走极端,注意了“量”而忽略了“质”。往往只顾强调多媒体课件的高密度、大容量,而重点、难点不突出。有的教师在做完课件或在别人听完课后谦虚或“意犹未尽”的表示:做的不太好,还须进一步完善!这就反映了我们教师的“片面”的“求全”心理。虽然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要忘了,当今世界的信息源太多,光靠我们老师自己去查找是永远找不完的。面对着教师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很多学生是“爱你在心口难开”,以前教师和学生偶尔上一次多媒体课的时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在逐渐淡去,现在很多时候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无奈和尴尬;在教师选择的大量的内容面前,学生好像只有感官的刺激,以及过后的麻木,这样的做法和效果无疑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我们的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设定教学内容时,要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适时、适当的选择课堂必须的教学素材,“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造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而不是盲目的“广撒网,少捕鱼”。

3 教学过程中的误区

在当前的学科教学多媒体的应用环节中,反映在课堂教学上,有些教师还容易陷入只停留在表面,“换汤不换药”的误区。如:课件代替板书:在当前的学校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掌握诸如Authorware;3DS-MAX;Photoshop等交互性比较强的软件,大多数教师采用的还是容易掌握和实践的Powerpoint,这样就会陷入另外的误区:在这样的多媒体课上,只不过是比以往多了几张图片,几个视频,引来学生几声“哇,好漂亮”!的惊呼罢了,一张张的幻灯片还是文字的堆积,只不过是节省了板书的时间,从而达到我们津津乐道的“高容量、高密度”。试想,这样的幻“灯”片在学生眼前一闪而过,不就像“走马灯”吗?这样的“灯”,带来的不就是“走马观花”的效果吗?就像有的专家认为:“我们被机器牵着鼻子走,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里,我们生活在工具的理性之中,失去了人类的‘终极关怀’”!

网页代替教材: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平民化,很多网络课也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且不论网络课究竟该如何去上,单看老师的网页做的是一个比一个精彩,可以比美“搜狐”“新浪”。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想一想,这样的做法不就是把课本或者教科书抛开,再进入到所谓网络“虚拟”的另外一个课本里吗?只不过是教师人为的把书上原本没有的资料,信息等等加了进去,使原来“单薄”的课本变的“充实”起来,恨不能把整个世界上所有相关的信息都放在自己设计的网页中才甘心。试想,一节课才短短的45分钟,在全国上下都在高呼“减负”的时候,我们这样做是不是在“增负”?我们的这种做法,无异于“过分依赖多媒体的演示功能,限制了学习者独立进行无限联想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自始自终是被动的接受各类经过加工的信息,这时网络代替了人类的思考”。

师生地位的尴尬:在新兴的网络课上,教师的地位如何摆放,很容易陷入误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大家都熟悉的理论依据,关键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如何把握:教师如果讲多了,或者“引导”多了,容易陷入“婆婆妈妈”、“罗嗦”,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干扰学生自主探索的误区;老师如果太注意“淡出”舞台,可能又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一节课搜索不了多少信息。而且城市中学和农村中学之间的差距,信息技术课的开展情况等等外界因素又增加了我们进退维谷的难度。与此同时,我们的学生在网络高速生产的资讯洪流中,不断的记忆,不断遗忘,其结果就是,人类与真实更加疏远,师生感情的交流更加缺乏,使我们的多媒体课没有了人文关怀,太多了机器的冰冷。

4 评价时的误区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学科上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呢?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不能“花钱买个热闹看”!换个角度讲,老师们也不能花上几个礼拜的时间辛苦做出一个课件就是为了个热闹的气氛,为了一点热烈的掌声!这就牵扯到了评价的误区。归根到底,以上产生的些许误区,很大程度上是受我们评价制度的错误引导造成的!笔者听过几节学科上的多媒体公开课,大多数评课的老师讲的重点甚至是第一句话就是“某某老师的课件做的很精彩,我们自愧不如------”等等一类的话。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不管多媒体、少媒体甚至没媒体、超媒体,都是为了教学效果更好而设置的,一节课用了多媒体技术不见得就比没用好,而我们大多数评价者潜意识里都把它放在了一边,评价的重点往往在教育技术的技巧方面,从而导致教师上课的心思重点不在如何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的实际兴趣、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上,而重点放在了如何提高课件的观赏性、如何人机交互性更强等方面上。此举无异于“买椟还珠”,“本末倒置”。因此,建议评课的时候应端正自己的出发点,一切从上课的实际效果出发,从学生获得的发展能力出发,“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才能避免误区的深入和扩大。

总之,我认为学科与多媒体整合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多媒体技术的实质,以及为教育服务的宗旨,真正的、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多媒体技术不再是学科教学中的“花瓶”,而成为我们教师手中的一柄“利刃”。“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巨大的作用,又要看到它的工具本质。从而既防止技术至上主义,又避免陷入技术无用论的泥坑”,从而促进教学体系整体协调的发展。

猜你喜欢
误区多媒体技术课件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9:38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30
冬季洗澡的误区
海峡姐妹(2019年2期)2019-03-23 02:56:34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海峡姐妹(2018年2期)2018-04-12 07:13:37
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动画后期特效中的应用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3:15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华人时刊(2016年13期)2016-04-05 05:50:15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