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溪
让锤子更沉,羽绒更轻
文/兰溪
彼得·杜拉克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管理学家,被人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年轻时期的杜拉克也曾是一位“用人盲”。
1938年,年轻的杜拉克在纽约创办了一家自己的小公司,他与所有的老板一样,为公司的每一个岗位都安排了一位员工。杜拉克喜欢在公司里到处走走,便于掌握更多的公司状况。那天,他巡视到销售部,看见一位营销员正在和一位顾客沟通,那位营销员的表达能力不强,说话的速度过快,而且还经常词不达意,推销了半天,那位顾客还是离开了商店。
这位营销员无聊地回到了工作台,检查自己的销售账单,杜拉克发现他的推销技巧虽然不高,但是记账却是非常仔细认真,杜拉克对他说:“如果你能把自己的表达能力也提升到和记账能力一样优秀,那你一定会成为一位出色的营销员!”几分钟后,杜拉克又在车间看到主任正在训斥一位生产员工,因为那位员工虽然平实眼尖心细,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但是动手能力却非常弱,尽管他能看出来产品上的任何一点瑕疵,但自己却加工不出完美的产品。杜拉克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对那位员工说:“你的动手能力确实有些不足,如果你能努力改变这一点,我相信你将是一位优秀的员工!”
杜拉克本以为这样的鼓励一定能使他们改掉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两个月过去了还是一切照旧,虽然他们都很努力地改变着自己,但却收效甚微。那两位员工还被这种压力给折磨得痛苦万分,他们甚至都给杜拉克递交了辞职信。
“难道他们真的无法改掉自己的不足,无法提升自己?”杜拉克迟疑了。
有一天,杜拉克去郊外的一个小镇上探望友人,在那里,他看见一位老妇人正在晒羽绒,杜拉克不解地问:“这些羽绒被水淋过,为什么还要晒呢?”老妇人说:“羽绒晒一晒会变得更松更轻,那样做起来的被子或衣服会更暖更轻!”没走多少路,他又看到一家打铁铺,打铁匠正在打铸一只大锤子,杜拉克心里说,锤子确实要不断地打,才会更沉,更坚实。
一刹那,杜拉克忽然有所顿悟,世间万物的优点弱点本无统一标准,根据优点来物尽其用才是最完美的部署:用羽绒做敲敲打打的工具,它的致命弱点就是太轻,而如果用来做衣服被褥,它的弱点则成为无与伦比的优点,甚至是越轻越好;如果用铁来做衣服,它的致命弱点就是“硬和沉”,但用它来做锤子,它的缺点很快就成了不可替代的优点,甚至是越沉越好,越硬越好!
这时,杜拉克猛然想起了自己公司里的员工,他不禁用力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自责地叹了一句:“我为什么不能让锤子更沉,让羽绒更轻呢?”
回到公司,杜拉克很快做出了一个决定:把那位说话太快但记账仔细又清楚的营销员调到财务部,把那位眼尖心细但动手能力差的车间员工调到质检部。仅仅这样一调换,奇迹发生了,那两位员工在新岗位上工作得非常顺利和快乐,并且都从杜拉克这里取回了各自的辞职书。
从此以后,杜拉克再也不会强硬要求员工努力改变自己的不足了,而是去努力发现员工们的优点,并且根据不同的优点分配不同的工作,让他们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得最大,就在这种“让锤子更沉,让羽绒更轻”的用人理念中,杜拉克的公司发展得越来越好,最重要的是每一位员工都工作得非常快乐。
正如杜拉克1954年出版《管理实践》中所描述的那样:“用人不在于如何减少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