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为何不能产生思想大师

2011-12-30 04:36:05史飞翔
创新科技 2011年10期
关键词:一介王瑶钱理群

文/史飞翔

中国当代为何不能产生思想大师

文/史飞翔

最近读到汤一介先生的一个观点,很受启发。汤一介在回答别人关于中国现在是否已经出现了思想家这一提问时,他断然称“中国现在还出不了思想家”。问及原因,汤先生称,这既有个人原因也有时代原因。个人原因是现在的学人国学基础、西学基础均不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些学问大家,且现今的学人勤奋努力也不够。社会原因就是缺乏一个适合学术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汤一介先生在一篇回忆他父亲汤用彤的文章中说,汤用彤的学术成就主要是在1949年以前取得的,这之后就没有写出过像样的学术著作。汤用彤晚年阅读了几百种佛学著作,写了大约四十万字、二十本的读书札记,但终于还是“劳而无功”。实际上1949年之后不仅是汤用彤一个人,而是一批老学者都没有写出过比较好的著作。冯友兰的学术地位是由新中国成立前的《贞元六书》奠定的,新中国成立后的著作包括《哲学史新编》都没有超越他以前的东西。金岳霖的《论道》和《知识论》是在1949年以前完成的,之后甚至走错了路。

钱理群在为其师王瑶逝世一周年所作的纪念文章中,也有类似的表述。王瑶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达到一个学术高峰后,此后便再也没有出现本应出现的新的学术高峰。以王瑶的胸怀、眼光、学识、修养,是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代“大学者”的,然而竟成了遗憾。对此,王瑶自己晚年曾惋惜地说道,50年代初,他一年写一本书,以后搞起“拔白旗”、“大批判”,终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什么也写不出来了,以致“文革”后很长一段时间仍“心有余悸”。正是出于对自己悲剧命运的沉痛反思,王瑶在和弟子钱理群的最后一次谈话中郑重地告诫钱理群:“不要到处打听消息,少做无谓的分析,不要瞻前顾后,不受风吹草动的影响,沉下来,做自己的学问!”

曹禺晚年因为再也写不出像《雷雨》那样的名作而长期陷于精神的苦闷,备受折磨。尽管他一再声称“我要写出一个大东西才死”,遗憾的是他至死再也没有写出一个好作品。曹禺晚年称自己是“精神残废”,他说:“让人明白是很难很难的啊!明白了,你却残废了,这也是悲剧,很不是滋味的悲剧。我们付出的代价是太多太大了……”

千古文章未尽才!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王瑶、曹禺等人的遗憾,既是个人的遗憾,也是时代的遗憾,历史的遗憾。这不是个别人的悲剧而是一代知识分子共同的矛盾与苦闷。众所周知,由于政治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切关心中华民族命运的知识分子是不可避免且必然地要与政治发生关系。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就是既讲“学统”又讲“道统”,“修齐治平”是知识分子天生不可推卸的使命。但对政治过分的关注也必然造成一种“才华的浪费”(钱理群语),使得一些学人无法真正做到学者的单纯与明净,未能保持学术本身的客观性与独立性。

梁启超先生曾说,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之有精神也。王国维先生强调,提倡最高之学术,国家最大之名誉也。陈寅恪先生说,学术的兴替“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今天,我们生逢一个缓缓拉开序幕的盛世,但却一时产生不了思想家和真正的大师,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汤一介先生的见解是深刻的。无论如何,社会环境都是影响和制约中国当代不能产生思想大师的一个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一介王瑶钱理群
钱理群:“专改错别字的教授”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钱理群
汤一介:自由的思想最重要
艺术品鉴(2020年4期)2020-07-24 08:17:56
汤一介、乐黛云夫妇的藏书
百年潮(2018年6期)2018-06-22 07:48:10
A Pair of Resonance Stripe Solitons and Lump Solutions to a Reduced(3+1)-Dimensional Nonlinear Evolution Equation∗
“王瑶式”说法
爱你(2017年10期)2017-04-14 11:21:51
王瑶怎样当北大教授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26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Huatan Huoxue Formula in treating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hyperlipidemia
先生之风
北方人(2015年3期)2015-03-16 02: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