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畅通网渠听民声

2011-12-29 00:00:00王志勇
当代党员 2011年11期


  2010年春,忠县中巴车主张顺田心情很爽。“再也不用交那冤枉钱了。”他咧嘴笑着。
  张顺田说的“冤枉钱”,便是忠县车辆检测中心违规收取的“安全技术检验费”。
  这个“安全技术检验费”之所以能在2010年春天寿终正寝,源于一封网络举报信。
  
  一个启示
  
  2008年4月,忠县黄金镇一位老人死于肺癌,家人违反政策规定,按当地习俗进行了土葬。
  下葬之前,县民政局和黄金镇政府启动了督催火化的行政程序。
  死者家属置之不理。
  在“通知火化”、“限期改葬”两纸公文均无效后,县民政局决定依法强制火化。
  强制火化引发了冲突——死者家属与执行强制火化的干部发生争斗。
  死者家属开始在网络上发帖抗议。
  一名不明情况的忠县网友,据此发表了一篇攻击黄金镇殡葬改革问题的帖子。
  帖子行文犀利,在网上迅速传开。
  一时间,忠县网友群情激愤。
  这件事,迅速引起忠县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对于网民言论,不能堵和封,要善于疏导,以真相告知。”
  一名县委领导亲自出马,上网披露实情。
  帖主了解真相后,立马将不实帖子删除。
  这件事,给忠县决策层以很大启示:过去民众是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要信息获取渠道,而今,网络已经渐渐取而代之。“只有充分运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途径,畅通民众的诉求表达渠道,我们才能善则纳之、误则导之。”忠县决策层决定创建网络管理机制,以拓宽民众的诉求表达渠道。
  
  网络“发言”
  
  2009年2月24日,“忠州论坛”热闹非凡。
  网友“臣民”率先发难:“我在大街上‘内急’,憋了半个小时,才找到一个公厕。一头钻进去,恶臭袭来,差点被熏倒……”
  帖子被网友一路狂顶。
  “你们这些当官的,连公厕都抓不好,还能干啥大事?”
  时任忠县县长刘贵忠(现任忠县县委书记)看着帖子,耳根发烫。
  “人有三急,如厕第一;公厕虽小,百姓事大。”刘贵忠立即带领多个部门负责人调研公厕。
  果如网友所言。
  专题会议决定:按照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标准,对公厕进行专项整治。
  半年里,达标改造二类公厕两座、三类公厕两座、一般公厕八座。
  数字面前,个别干部以为大功告成,没想到网友再次发难。
  “公厕数量还是不够,管理混乱……”
  刘贵忠再次率队实地调研,县政府最终决定:创建公厕服务体系,县城每平方公里建造四到六座公厕。
  此举被及时披露于网络后,网友们“顶”声一片。
  公厕事件的圆满解决,源于忠县网络发言人制度的建立。
  2008年底,忠县率先在全市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县委、县政府出台文件,规定各乡镇、各部门以本单位实名在“忠州论坛”注册,限时回复网民的咨询、建议和意见。
  
  网友“观察”
  
  2010年2月1日,忠县街头多了几分肃穆。
  忠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在召开。
  旁听席上,五位特别“代表”正不停地记录着。
  他们是此次大会特邀的“网友观察员”。
  “没想到我一个炒菜的,居然能走进会场听取《政府工作报告》。”网友“漂泊”激动地说。
  “漂泊”等人之所以获邀成为“网友观察员”,源于一年前的“网言网语”。
  2009年1月4日晚,忠县人代会和政协会召开前夕。
  “漂泊”登陆“忠州新闻网”,一条帖子吸引了他的眼球——“忠县第十五届人代会第四次会议将于1月16—18日召开,《政府工作报告》(第五讨论稿)现向社会征集意见……”
  从深圳打工归来,见过世面的“漂泊”,开始激扬文字。
  “尽快解决县城百姓一直存在的乘车难问题”、“让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坐一次车亲身体验一下”……“漂泊”把平时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一一反映在网上。
  不到十天,《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就收到800多条意见和建议。
  就在这次会上,“漂泊”意外地发现,时任县长刘贵忠在人代会上的报告中,增加了“解决城区出行难”等表述。
  这次试验,让忠县决策层意识到群众智慧的力量,于是决定推出网络管理创新的又一新举措:建立“网友观察员”机制。
  “选出一些思想活跃的网民,作为‘网友观察员’参加‘两会’。”按照刘贵忠的建议,“漂泊”等人幸运地成为首批“网友观察员”。
  “‘网友观察员’机制拓宽了网民的诉求表达渠道,我们的烦情愁事,也可以进《政府工作报告》了,真爽!”“漂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