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东:公心待人平心处事

2011-12-29 00:00:00雷其霖
当代党员 2011年9期


  作为一名组工干部,他经常要在“关系”和“原则”面前作出选择。多年以来,他的每一次选择都一样。
  他叫陈华东,开县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2010年12月,正值开县干部换届。
  为建立“人才到基层去、干部从基层来”的培养链,开县实施“300人才工程”,大力选拔各类人才。根据素质考试、品行考察、业绩考核的综合得分,确定了68名挂职人选,并安排到乡镇挂职试用。
  刚从大学毕业的刘姝就是这68人中的一员。因为母亲是陈华东的恩师,她找到陈华东,希望能到县城附近的乡镇挂职。她原本以为事情可以轻松搞定,谁知得到的是陈华东毫不留情的拒绝。最终,刘姝被安排到距离县城80多公里外的关面乡挂职。
  这样的事情,陈华东经常遇到。
  “组织部门选人用人,管党员管干部管人才,一定要做到公其心待人,平其心处事。”陈华东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010年,三峡四期移民攻坚结束后,根据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需要,急需对县管领导班子进行调整。陈华东按照主要领导要求具体负责制订调整方案。为优化配置,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他不徇私情,严格按照“德才看表现、政绩看考评、民意看广泛”的原则,对在移民和扶贫攻坚实绩突出的优先考虑,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埋头苦干的优先照顾,对优秀后备干部优先使用,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干部调整建议方案。
  陈华东一位在偏远乡任副职的老同学希望通过公开选拔调进城区乡镇。面对老同学异常迫切的愿望,陈华东只能建议他认真准备参加考试、考核,凭能力和业绩竞争职位,至于ySGScc8DT/Ch9IfCpl46uXKIt+tEvR/ZBj1K0BEf3+M=老同学提出来的“特殊关照”,他只能无奈地摇摇头。在公开选拔竞争中,老同学以微弱差距落选。
  作为开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直接“操刀手”之一,陈华东近年来牵头制定了30多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文件,具体参与四次乡镇街道、县级部门和县直属事业单位领导班子调整工作,均取得圆满成功。
  “在多年的换届选举中,没有一人是靠说情而上岗的。”开县县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董洪祥说,“在陈华东的字典里,压根儿就没有‘说情’一词。”
  2008年8月,陈华东的外侄女贾阳华通过教师公招考试进入面试环节。
  “舅舅,我现在笔试过了,你看面试……”贾阳华给陈华东打电话。
  “面试都是公开举行的,必须做到公正公平,这是原则,你好好准备,我真的帮不上你。”陈华东冷冰冰的一句话,让贾阳华极为失望。
  几天后,贾阳华在母亲的陪同下来到陈华东家。
  “你有能力就上,坐不了那根板凳就让,这个例,我确实破不了。”陈华东耐心地给她们解释相关政策。
  贾阳华母女失望而归。“对他来说,给有关部门打打招呼,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贾阳华满肚子怨气。
  在亲情与原则之间,陈华东的选择从来都不会变。他也经常愧疚地说,“我的亲朋好友不仅从我这里得不到什么照顾,搞不好还会吃亏”。
  2008年8月,面试结果公布,贾阳华以一分之差无缘城区学校。
  正是因为陈华东这样的干部作出的正确选择,使这次公招考试赢得各方面的肯定。
  一个月后,一封封感谢信寄至县委领导的办公室。
  “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试,让我们从乡村走进城市,这是我们以前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啊!”从山村考进县城小学的桂春香老师在信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