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在孩子心中的腊梅

2011-12-29 00:00:00董莎莎
当代党员 2011年9期


  29年来,她无数次行走、甚至跪行在崎岖的山路上,劝返每一个流失学生。
  高度近视达两千度的她,却把山区孩子带上通往光明的路。她,就像一支傲立寒冬的梅花一样,倔强而温暖,盛开在每一个山区孩子的心中。
  她就是渝北区茨竹镇华蓥中学教师童立梅。
  
  “一个都不能少”
  
  2009年8月初,四川省邻水县高滩镇,一个毗邻渝北的偏远山区。
  “请问,这是欧阳世兰家么?”
  童立梅轻轻敲击木门,生怕用力大了,眼前这腐朽的门会突然碎掉。
  “我就是欧阳世兰,你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打开门。
  “我是华蓥中学的童老师,听说你遇到些困难,来看看你!”
  原来,成绩优秀的欧阳世兰,因为贫困失学在家。
  得知此事的童立梅,找了辆摩托车,就往欧阳世兰的家赶去。
  三个小时的摩托颠簸,加上三个多小时的山路步行,终于到了欧阳世兰的家。
  小女孩把童立梅请进房间:黑暗的房间里,摆放着一些破旧的家具;夯筑的土墙在长年的雨水冲刷下,已经变得坑坑洼洼,有些地方甚至裂开了;房间一侧的床上还躺着一个呻吟的女人,那是小女孩的母亲……
  “这哪里是一个家呀!”看到眼前的境况,童立梅的心被深深刺痛了,她立即明白了一切。
  “孩子的事情不能耽误!世兰,如果你愿意,就到我家去住吧,上学的费用我们一起想办法!”童立梅有些激动。
  欧阳世兰和母亲都怔住了。
  9月初,欧阳世兰重新回到学校。
  “原来只是听说童老师劝返流失生的故事,如今亲眼所见,确实让人敬佩。”华蓥中学的李发林校长感慨万千。
  劝返流失生,欧阳世兰不是第一个。
  1983年秋,18岁的童立梅师范毕业,来到江北县(现渝北区)贫困山区大湾乡。她接手的第一个班级,学生就流失了一大半。为了使怀疑她的校长打消顾虑,倔强的她当场承诺:“我会一辈子在山区教书,班里的流失生我会一个不少地找回来……”
  童立梅从此踏上劝返流失学生的崎岖之路,其间她迷过路、摔断过腿……但这一切都没打倒她。
  两个月后,学生全部返回,教室座无虚席。
  “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童立梅信守了29年,她劝返的流失生近300名。
  
  苦难的童年
  
  1972年,童立梅八岁。
  当同龄人都背起书包去上学时,童立梅只能呆在家里照顾一岁多的妹妹,分担家里的困难。然而,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迫使她的脚步迈向学校,她鼓起勇气在教室门口的角落里,盘腿坐下,把妹妹放在腿上。
  上课的老师看到童立梅那双渴求的眼睛说:“你就在这听吧,但是得保证,如果你妹妹哭闹,你就抱着她赶紧跑出去……”因此,那时的童立梅就天天祈祷妹妹不要哭闹。
  “或许是上天的怜悯,妹妹当年很乖,基本上没怎么闹过!”童立梅回忆说。
  就这样,童立梅仅靠旁听“读”完了小学。
  小学“毕业”时,童立梅很想参加升学考试,但她连支像样的笔都没有。
  “当时语文老师詹天梅把一支红色笔借给我去考试,于是考场上就出现了一份特殊的用红笔作答的试卷。最后数学考了100分,这令当时的老师们十分惊讶。”童立梅回忆说。
  初中毕业时,童立梅选择了报考当时的江北县师范学校。“一方面是因为读师范不交钱;另一方面,自己的经历促使我想帮助更多渴望学习的孩子。”童立梅说。
  29年来,童立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学生们的“保姆”
  
  2008年,童立梅分到一套120多平方米的学校集资房。“房子比原来宽了,就可以收留更多的学生了!”她兴奋极了。
  童立梅家里的最大房间,永远给学生留着,一届一届的学生走了又来,房间从来没空过,家里的浴室也成了学生的公共澡堂。
  “我们住在童老师家里,才能安心学习。”家庭困难的冉政感激地说,和他一起住在童立梅家的,还有两名留守儿童和一名贫困学生。
  童立梅每天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叫孩子们起床早读、吃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她全包了,像“保姆”一样陪伴着这些孩子成长。
  2011年3月,初春,一场大雪让这个偏远山区“哆嗦”起来。
  “来,大家快来领衣服!”童立梅抱着一大捆衣服走进教室。
  瞬间,衣服被一抢而空。由于华蓥中学有很多学生都是住校生,来不及回家拿衣服,而童立梅就像是雪中送炭一样温暖着每一个学生。
  大家不禁好奇:“童老师从哪里一下子弄来这么多衣服?”
  原来,在童立梅家里有两个高高的大衣柜,里面装满了适合学生穿的各个季节的衣服。
  “这都是我这么多年来收集来的,每一件都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童立梅说,“这些衣服一方面可以送给那些困难的学生;另一方面,天气变冷时,就拿给学生暂避风寒。”
  
  花开时节最幸福
  
  2010年9月初,教师节前夕。
  “童老师,你还好吗?我是余洋!”电话里传来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声音。
  童立梅怔了一下,忽然想起了他,思绪回到八年前。
  2002年元旦前夜,山上飘起了小雪。
  “童老师,我是余洋的姑姑,余洋留了一封遗书离家出走了!”一个妇女在电话里急切地说。
  作为余洋的班主任,童立梅立即赶往孩子姑姑家。
  那不是余洋吗?昏暗中,一个瘦小身影站在他姑姑的家门口。
  看到童立梅,余洋泪如泉涌。
  原来,余洋父母离异后,又各自成了家,他借住在姑姑家。这次离家出走,是因为偷了姑姑50元钱买玩具。
  童立梅不断开导他,并让他在自己家住了一段日子,直到他慢慢开朗起来,并指导他在作文比赛中拿了二等奖……
  “我现在刚从四川黑水回来,前段时间到那边参与灾后重建。”余洋在电话中说。
  “小子,现在有出息了哟!哈哈……”童立梅开心地说。
  “童老师,要不是因为你,我还不知道自己成什么样子呢!你知道吗?那份奖状我现在都还保存着,它一直激励着我……”
  挂了电话,童立梅感到十分欣慰。
  “童老师啊,你还记不记得,我是你大湾86届的学生唐有吉。”又一个电话打来,“我在成都市委宣传部工作,我在网络上看到你入围‘感动重庆十佳教师’前20名,我正要为你投票呢!”
  紧跟着,遍布全国各地的学生纷纷打来问候电话。
  此时的童立梅感到无比的幸福:看到山区的孩子一个个走出大山,学有所成,这么多年的坚持,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