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溃疡病的为害规律及不同病期防治效果对比研究

2011-12-29 00:00:00黄玉国
新农民 2011年3期


  [摘要] 杨树溃疡病是杨树枝干毁灭性病害,根据病害的为害规律,经不同病期防治效果对比,其结果是在发病初期进行防治、效果最佳;不仅可使病木痊愈,而且对林木生长及材质质量都不会受到影响。
  [关键词] 杨溃疡病;为害规律;防治研究
  
  一、杨树溃疡病的为害规律
  杨树溃疡病是杨树枝干毁灭性病害,全国分布很广,在辽宁省朝阳各市县的杨树林分到处可见,朝阳市杨树林分总面积约4万多公顷,其中每年发生杨树溃疡病的林分约1.7万hm2,占总面积的42.5%,平均受害林率达5%左右,严重地块可达67%,受害林木轻者造成林木生长不良、降低和损伤了材质质量,重者则变成枯立木、完全失去了使用价值和生态防护功能。
  杨树溃疡病分细菌溃疡病,(水泡型)和大斑溃疡病,细菌溃疡病在辽宁省朝阳地区春季4月上旬发病,发病初期树干出现圆形开或椭圆形斑点,约1mm左右,斑点周围呈现水渍状或水泡状,发病部位质地松软,用手按压水渍状病斑有带腥臭味褐色粘液流出:到5月上旬病变部位继续发展扩大,受害病位开始下陷,树皮逐淅腐烂脱落,病害部位呈黑褐色,说明病害已进入扩大破坏期,到5月下旬病部产生许多黑色斑点,病害面积继续扩大,环绕树干一周时树皮全部脱落,病变主干呈畸型肿胀开裂,群众称为杨树大肚子病,后期上部枝干干枯死亡。该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的荼藨子葡萄座腔菌(又名草生欧文氏杆菌)所致。病菌多在秋季侵入杨树干部越冬、通过风、雨、昆虫和人为活动传播,大树比幼树受害重,防护林和公路两侧比成片林受害重。杨树大斑溃疡病则由疡克孢菌侵入所至,为害对象幼树较多,发病时间与细菌溃疡病相同,受害初期病斑3~5cm,最大16cm,如防治不及时,老病斑可连年扩大,病斑环绕枝干一周,树皮就会全部脱落,输导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即可造成上部枝干干枯死亡。
  两种杨树溃疡病,在辽宁省朝阳地区多发生在美×青杨, 昭盟6号杨,赤峰杨、北京杨、加杨和小钻杨林分:辽宁杨、108杨、箭杆杨次之,毛白杨、新缰杨、辽杂2号杨、银中杨很少发病,朝阳地区早春气候干旱少雨,土质瘠薄肥力不足,造成林木生长衰弱缺水,也是发生溃疡病一个重要因素,经杨树科技部门测定,当树皮含水量下降,树皮膨胀度低于60%时,杨树极易发生溃疡病,高于80%时则很少发病,所以,林木出现生理干旱也是引发杨树溃疡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防治方法及不同病期防治效果对比结果
  1.方治方法
  用50%DT杀菌剂,40%克菌灵,40%福美砷50倍液及10倍碱液,涂抹病害部位,每隔6~7d涂抹一次,连续涂抹2~3次,均可达到防治效果。
  2.不同病期防治效果对比结果
  杨树溃疡病的发病和为害规律大至可分三个阶段,即4月上旬至4月下旬为发病初期,5月上旬至中旬为发病扩大破坏期,(中期)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发病深入严重期(后期)
  经在朝阳县大平房、羊山、木头城子、柳城等乡镇的杨树林分进行防治杨树溃疡病,用10倍碱液涂抹病害部位验证,在发病初期(4月上旬至4月下旬)效果最好,在发病中期(5月中旬~5月中旬)防治效果较差,发病后期(5月下旬以后)防治基本无效果,详见附表
  三、结果与结论
  通过用10倍碱液涂抹防治杨树溃疡病,不同病期防治效果对比,得出的结果是在病害初期防治效果最好,愈病率达100%,且不留病疤,在发病扩大破坏期(中期)效果较差,愈病率达33%~41%,且木质部病疤明显,林木材质遭到不同程度损伤和破坏,且严重影响了木材工艺使用价值。发病深入严重期,(后期)防治基本无效果。
  经观察,在杨树溃疡病侵入初期,病菌仅侵入韧皮局部,树木的输导组织尚未被破坏,所以,这时防治基本上可一次性将病菌全部杀死,如隔一周再防治一次,效果会更好,当病害已进入扩大破坏期,(中期)不仅树木的输导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病菌已侵入到木质部,所以,这时才进行防治,效果很差,但仍比不防治强,待发病严重期,(后期)树木已接近死亡,再进行防治,就会毫无效果。另外,为防止溃疡病传播漫延,经森防部门鉴定批准,应立即伐除病死林木并运出林外销毁。总之,杨树溃疡病在旱春病发初期进行防治,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