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以来,产量是衡量粮棉生产技术成功与否的度量衡,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衡量农业技术的实施效果就是要看是否符合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边际平衡原理。由此我谈几点可能对经济效益影响较大的粮棉技术实施问题。
一、粮棉生产投入要考虑边际平衡
通常,我们在研究生产投入(如平衡施肥)方案时,更多的是考虑计划粮棉产量所需投入量,而将追求利润最大化重视不够,也很少有权威的数据确定进行多大数量的投入,投入产出比才会临界于“1”,因此我想在今后研究可变成本投入时先要论证边际收益,再确定投入量。产量高并不就是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二、团场粮棉生产计划编排要适应于机务状况
由于气候的原因,粮棉最佳播期都很短,所以在确定冬翻、冬灌、春翻、春灌、匀墒的时间、面积时要考虑机车状况,以确保机车不至于影响粮棉在适播期内适墒播种。确定的施肥种类,也要考虑现有施肥机械能否施匀、施准。
三、团场粮棉生产技术的实施要考虑劳动力状况
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都会反作用于农业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目前劳动力数量最突出的问题是拾棉花,除了技术上大力完善和推广机采棉外,同时也通过播种期、化调、停水、催熟技术调整来延长、平衡条田间棉花吐絮时间,考虑劳动力素质和地理状况,粮棉适当缩小地块,地块内地平面相对平整棉田单位面积相对过水、渗水时间短,从而可以相对降低对水层管理、生育期管水的技术要求。
四、作物布局要因时、因地、因市场制宜
衡量作物布局的准确性的唯一标准不是产量,而是要精确预测到当年效益和可能影响到的长远效益是否最大化。
五、粮棉生产各技术要素要考虑平衡原理、可替代原理
在实施农业生产技术的过程中,要考虑对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要求有一定的比例生产才能达到最佳水平,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例如:棉田施锌肥能加强棉花对N、P、K的吸收,而过高的P含量又会固定锌肥的作用,这就是要求要追求多技术要素的平衡。生产技术可替代原理应用最广泛的是肥料品种的替代、劳动力替代机力等,都有可能增加农业技术的经济效果。
总体来说,粮棉技术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只有符合边际平衡原理,才能使技术效果的经济效果相统一,使目前与长远经济效果相统一,使微观的经济效益与客观的经济效益相统一,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