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田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在棉花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据调查,每年由于棉铃虫的为害所造成的棉花产量损失在2%左右,严重的条田产量损失达5%以上,为了防止棉铃虫危害保证棉花丰收,多年来,我们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尽力保护生态环境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防治技术由高压汞灯、杨树枝把、诱集带、捕虫网、人工捉虫以及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为主的措施,发展到应用生物农药为主的生态防治技术,因此,以生物农药“BT”为主的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很值得我们探讨。
一、常用的防治措施上存在的几个问题
20世纪来,由于棉花的经济基础地位造成棉花种植面积与连作代数的逐年增加,种植作物结构单一,引起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导致棉铃虫发生不断加重。
(一)棉田生态系统并非独立于单一棉田,它与周边地块林带、草场等紧密相关,而且范围越大,棉铃虫的群体迁移和危害也越大。我们往往只注重于棉田的综合防治,忽视了棉田周边生态环境的防治。而事实上对周边生态环境的防治,人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主要依靠天敌和自然条件的约束。例如:我团二连、三连的部分条田,每年都是棉铃虫的高发区,具有很强的重演性,与该区域连作棉花时间长,周边果园、林带、草源较多有很大关系,而棉铃虫的取食高峰与天敌的取食高峰存在着时间差,由于存在这个差异,极易在无大量天敌控制的情况下造成棉田大的危害。
(二)在棉铃虫危害前期和危害高峰期,采取的有些防治措施或多或少地破坏天敌的正常的繁殖和取食活动,直至威胁到天敌的生命。如高压汞灯诱蛾,敌我不分,在诱捕大量害虫的同时会诱杀一部分天敌。又如:在喷施各种杀虫剂的同时,也杀死了大量瓢虫和草铃,又使棉铃虫产生抗药性,加剧了生态平衡的进一步恶化。
(三)在幼虫大量危害棉花的高峰期,发动了大量劳力人工捉虫,看成绩相当可观,其实是费时费工,事倍功半,加大了职工劳动强度,防治效果很低。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棉田棉铃虫的防治工作难度很大,必须走生态防治,保护天敌,尽力维持生态平衡,达到以益控害的目的。
二、“BT”的杀虫机理
“BT”是一种杆状细菌,属于芽孢杆菌,它的杀虫活性与伴孢晶体有关,伴孢晶体是一种蛋白质,是伴随着芽孢的形成而产生的代谢物或分泌物。由于这种晶体蛋白质产生在芽孢一旁,故为“伴孢晶体”。而杀虫剂的毒素源便来自晶体蛋白,芽孢即是毒源,也是毒素,只有经昆虫的口器觅食感染后,在昆虫的肠道或碱性条件作用下,在体内专一性化酶参与中,才能分解成毒蛋白,穿透肠壁进入血液,使害虫患败血症死亡。因此“BT”制剂对肠胃呈酸性的人、畜、禽、水生物及害虫天敌都是无毒性和安全的。
三、使用“BT”的防治技术
今年我团使用的“BT”是安徽众邦生产的“BT”粉剂,16000个国际单位,亩用量50~60g,亩成本4.6~5.5元/亩。
(一)防治思路:压低一代控制二代防治三代。防治关口前移。
(二)在一代卵高峰期和低龄幼虫时期(5月低~6月初,利用天敌取食高峰尚未大量迁移至棉田的这个时间差,采用化学防治,也可采用“BT”防治,效果都较理想。
(三)二、三代卵高峰期时,坚决使用“BT”防治。严禁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效果可达70%左右。
四、其他辅助措施
(一)轮作倒茬,发展多种种植。结构单一,难以实现天敌互补,在多种作物并存的生态环境下,害虫在迁移,天敌也在迁移,这样会及时抑制害虫的发生和危害。
(二)提高虫情测报的准确性,掌握虫情动态,抓住时机提高成效。
(三)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基础措施不放松。用好铲埂除蛹、杨树枝把、玉米诱集带等好的方法,降低虫口基数,降低成本,提高职工收入。
总之,采用生物制剂防治棉铃虫,高效、安全、低毒、经济、低残留、使用方便,必将在植保领域中发挥出巨大的优势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