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转B.t基因抗虫棉的普及带来了抗虫棉田害虫群体的新变化,传统农药逐步被一些新型农药所代替,探索抗虫棉害虫发生的新变化,研究寻找科学的防治指标及实用的用药技术,对指导当前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抗虫棉;害虫;特征;防治
唐河县是一个产棉大县,常年植棉面积50万亩左右。从1995年开始引进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以下简称抗虫棉),2001年后,基本上普及了抗虫棉。为了掌握抗虫棉田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及新型农药的化学防治技术,近年来采取定点观察与大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棉田主要害虫的发生消长规律进行系统调查,并做了相关新农药防治棉花害虫的药效试验,初步掌握了抗虫棉主要害虫发生变化特征和综合防治中高效低毒农药的选用技术。
一、抗虫棉田害虫的发生特征及防治策略
唐河县位于豫西南,南阳盆地东部,温暖多雨的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害虫发生,据统计,常年因棉花害虫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万元以上。过去种植非抗虫棉时,减产损失达到28.5~65.2%,虫害大爆发年份,造成绝产无收。普及抗虫棉品种后棉田虫害了发生新变化。
1.棉铃虫
20世纪70年代前,棉铃虫发生危害较轻,随着农田生态条件的变化及长期单纯依靠化学农药防治棉铃虫,抗药性种群不断积累增多。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加重,90年代持续大发生,有的年代或世代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爆发,二代百株累计卵量达到几万粒,防治不好的棉田,造成绝产。换种抗虫棉后,由于抗虫棉体内含有对棉铃虫有毒的毒蛋白,使棉铃虫幼虫取食抗虫棉组织后很快死亡,抗虫棉田幼虫存量显著减少。大田对比调查表明,抗虫棉比非抗虫棉幼虫存量降低78.2%,所以更换抗虫棉品种后,有效的控制棉铃虫爆发危害,一般轻发生程度不需要施药防治。但必须明白抗虫棉不是无虫棉,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性在时空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一般在中后期,棉株整体抗性水平下降,往往三、四代发生较重。另外棉铃虫食性杂,寄主多,换种抗虫棉后,棉田幼虫量显著降低,但是其他寄主作物上幼虫量仍然很多,这些适生寄主作物面积的大小对棉铃虫的发生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生产实践上,应结合实际,搞好调查,根据害虫发生情况掌握合理的防治指标,适当喷药单治或兼治。在虫情较轻年份对棉铃虫无需用药防治,尤其是棉铃虫不是大发生程度,二代不需施药单治,三、四代应结合防治棉蚜和棉叶螨进行兼治;棉铃虫大发生时,对二代要适当施药防治,重点保护棉株顶心,对三、四代棉铃虫应注意施药防治,重点保护蕾铃。
2.棉蚜
调查结果表明,抗虫棉和非抗虫棉上的棉蚜发生消长规律基本一致,蚜株率和蚜量差异不显著。全年均出现两个发生高峰,第一次发生为害盛期在5月下旬~6月上旬,又称“苗蚜”期,第二次发生为害期在7月中下旬,又称“伏蚜”期,棉蚜发生为害盛期内,两类棉花都必须施药防治。在大田生产中,由于抗虫棉田用药次数与用药量大幅度减少,失去了对棉蚜的兼治效应,从而棉蚜呈现加重趋势,成为抗虫棉田的重要防治对象。
3.棉叶螨
抗虫棉和非抗虫棉上棉叶螨发生消长对比调查结果表明,两类棉田棉叶螨的发生期、发生量和蔓延速度无明显差异,发生为害严重期均出现在6月上、中旬,6月下旬~7月上旬,7月下旬~~8月上旬,干旱年份发生为害特别严重,说明抗虫棉对棉叶螨种类数量消长并无直接影响。
4.棉盲蝽蟓
过去种植非抗虫棉时,由于防治棉铃虫等害虫频繁施药兼治了棉盲蝽蟓,改种抗虫棉后,棉田用药次数明显减少,近年来棉盲蝽蟓已上升为棉田主要害虫,发生危害程度特别严重。棉花中后期,特别是靠近果园、树林的棉田,如果不注意查治,蕾铃大量脱落,棉株疯头破叶,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
5.烟粉虱
近几年,随着抗虫棉的大面积种植、气候变暖及温室大棚蔬菜面积的扩大,棉田后期烟粉虱发生危害呈加重趋势,特别是2008年8月下旬~9月中旬,烟粉虱一度猖獗,成、若虫刺吸棉花汁液后,受害叶褪绿萎蔫或枯死,对棉花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了较大影响。根据观察,棉田烟粉虱在8月中、下旬虫量上升明显,9月上、中旬虫量达到高峰。注意这些新发害虫,加强防治非常必要。
二、抗虫棉害虫的化学防治方法
1.棉蚜
苗蚜百株蚜量1000头以上或卷叶率5%以上;伏蚜平均百株三叶蚜量7000头以上,亩用10%吡虫啉或5%啶虫脒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
2.棉叶螨
有螨株率5%,百株卵量200头以上,亩用2%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或20%哒螨灵乳油800~100倍液喷雾防治。
3.棉盲蝽蟓
百株有成若虫5头以上,亩用48%毒死蜱乳油500~800倍液喷雾防治。
4.棉铃虫
2代百株累计卵量30粒或有虫株率15%~20%或蕾被害率5%或百株初孵幼虫5头;3~4代百株累计卵量60粒或有卵株率20~30%或花铃被害率5%~10%或百株有初孵幼虫10~15头时,亩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800~1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800~100倍液喷雾防治,发生严重时,可用以上药剂混合毒死蜱进行防治。
5.烟粉虱
当棉花上、中、下三叶平均单叶有若虫16~20头时(参考指标),可用10%吡虫啉1500~2000倍液或5%啶虫脒15~2000倍液,药液要喷于叶背面,要加大喷雾量,每10天左右喷1次。
换种转B.t基因抗虫棉后,不能一劳永逸。抗虫棉种植时间长了,种质混杂退化,非抗虫株增多,抗虫性下降,所以,要及时更换经过区试和审定的优良品种。在具体防治上,要严格按照防治指标,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保护天敌,保护生态;在连续多次使用化学药剂防治一种害虫时,不要连续使用同一成份和性质的农药,做到不同成份、性质、剂型的农药交替使用,科学混合使用,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