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育范式有着自身的鲜明特点,在理论体系、德育实践等层面都与西方德育范式存在较大差异。认识中国德育范式的优势,剖析其内在的问题,是德育研究的重要维度。在研究中需要强调,中国德育需要走向现代化,但德育的现代化不是西方化。在过去的一两百年里,中国文化正如其他非西方文化一样,面对西方的强势,有着一种深深的自卑感,自认为一切都不如西方,而西方的后现代主义等等之类的哲学更是使一切不明就里的学者陷入了深深的自卑之中。历史的荒谬在于,“西方的反本质理念在中国却变成为本质,去真理被鼓吹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价值中立被认为是最具有普适性的价值,一切都是相对的,而他们的相对主义是绝对的”。德育是教育的重要构成维度,德育研究需要强调客观性和科学性。
一、中国德育范式的自我检视
德育范式与社会文化、社会结构、社会哲学等深刻相关。中国德育范式在历史上深受儒学范式的影响,近代以来则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深刻。在中国所代表的儒学文明中,历来崇尚大一统的文化,表现在德育范式的选择上,体现为道德与政治紧密结合的特色,所以中国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等。而在西方国家中,道德教育与宗教教育、政治教育、历史教育等有着鲜明的界限,道德与政治明显分离。
在德育理论体系方面,个体学习、实践道德成为中国德育的核心假设;个体从自我层面向群体社会道德的扩展,是中国德育个体的成长路径;道德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有道德示范的责任,这是中国道德与政治相结合的核心理念;对于正义的珍视,自由、民主必须建立在正义的价值基点上,这是中国价值体系的基本特点。这几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国德育理论体系。
比较来看,西方自由主义德育重视个体自由,以自由为价值体系的基础,在社会中政治远离道德,并倾向于多元价值观。西方自由主义德育与中国德育有各自不同的理论基础,都有着自身的合理性,事实上都与自身的历史文化紧密相关,并有着自身的文化基础。双方在德育上的学习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主要是一种局部的学习,因为德育作为教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与社会整体结构、文化相适应。德育理论与实践是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的产物,不可能全盘复制,也不能盲目接轨。中国德育作为一种社群取向的德育范式,在德育实践和德育体系方面,都毫不逊色于西方自由主义德育,近年来西方社会品格教育运动再度兴起,就是明证,品格教育很类似于中国德育范式,在德育路径、德育假设方面都强调德育中的价值观学习。中国德育研究应该建立自身的自信,不可将西方道德教育(狭义的道德教育)的理论简单作为评判中国德育的标准。
二、中国德育范式的优势
中国德育范式有其自身的优势,全方位的德育,鲜明的主流价值观,能够有力地保障社会内部的和谐、族群内部之间的和平、以及国家内部的文化共识,这些都是中国德育范式的内在优势。
1.主流价值观明确
中国德育范式最重要的特色就是,指导思想上极为明确,德育中的所有内容都受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这能够确保德育内容之间的和谐,也即中国的所有德育内容在理论上都处于一个和谐的整体系统之中,相互之间都受一种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与指导,德育的内容有着内在的逻辑和合理性。指导思想上的明确,能够促使学校德育有着明确的目标、明确的主流价值观、明确的发展方向、明确的德育内容体系,这种指导思想上的明确最终反映到社会中,则是社会中的文化价值观的和谐。将整个社会的共识(道德政治领域中的共识)施加于学生个体之上,这种明确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最终形成一个价值观和谐的社会共同体。“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核心是确定善恶标准。那么善恶标准的基础或者根源在何处呢?它既不在个人之内,也不在社会之外,而在社会共同体内。”
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德育坚持大一统的价值观,以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社会个体。中国德育要求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渗透入社会的一切德育内容中,道德与政治共同建立在一种正义的道德哲学基础之上。这种崇尚大一统的文化,是确保中国稳定、和平、团结、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国德育依存于中国大一统的文化之中,以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视角,为社会个体提供了个体、家庭、社会、国家、世界的统一有序的价值体系,这种稳定的价值取向,是构建中国社会内部和谐的关键。基于价值观的主导性,道德与政治在社会中的重要影响力,所以在中国德育中道德与政治一直联系紧密:“按照中国传统德育的理想,社会应是道德的社会,政治应是道德化的政治(德治);而推行这种政治的应是道德的人格化身——圣人和君子。学校正是培养这种人才的机构。也就是说,政治与伦理、个人与社会是天然的统一的。”有学者也分析到,“在中国,德育传统的最明显特征就是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这也许可以追溯到我国先秦儒家倡导的家国同构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关于政治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证,从诸子百家的学说,到西汉、隋唐、宋、元、明、清,直至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同样认为政治和道德之间关系密切。”
2.社会个体发展上的可预见性
中国德育范式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是社会个体发展上的可预见性。在德育过程中,所进行的德育内容都有着较为明确的内容与方向,这种德育范式实质上是鲜明地直接告诉学生个体在社会中的社会规范以及社会规范背后的价值观导向。中国德育范式从不避讳自身的直接目的,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这种社会规范和要求是社会直接施加于社会个体身上的,个体在此过程中不完全拥有自由选择权力。在德育过程中,社会和学校是趋向于从学生可能犯错误的角度,提前教育学生的社会规范,从根本上看,这不是一种试错法,而是直接告诉学生个体以明确的道德规范,学生能够从这一体系的学习中,规避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与危险倾向。中国德育范式在确保正向的方面做得较好,社会个体能够从知识判断上比较一致地得出相近的道德判断。这种个体发展的可预见性,促使社会在具体的发展方向上具有自身的明显的整体优势。对比来看,“美国司法部司法统计局2010年10月13日的报告显示,美国12岁以上公民2009年共经历430万起暴力犯罪、1560万起财产犯罪和13.3万起个人盗窃犯罪,犯罪率为每千人17.1起。美国每年约有1/5的人成为各种犯罪行为的受害者,这一比例居全世界之首”。追根溯源,这与美国的自由主义德育有深刻关系。
中国学校内部德育的机构较多,中国德育体系也是德政结合的,学校、社会、政府共同构成多层面的德育系统,都服务于德育,这种系统的对学生的德育,是中国学校德育的一种极有效的范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讲,中国学生在自由度上,不如西方学生,但在个体自身可能出现的严重问题上,中国学生也不需要付出太多的个人代价,这是防微杜渐的哲学在教育中的体现,这种整体要求的价值观一致,并有着严格的教育系统作为保障,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德育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中国德育是一种防微杜渐的德育,在这种德育中,社会预先思考社会个体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提前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道德环境安排和教育,以实现道德领域中的免疫能力的培养。这种防微杜渐的德育导致社会整体道德水平较高,虽然在客观上拔高了个人的道德水平,可能与个体的道德实际水平有差距,但至少在道德认识上是有成效的。中国德育始终重视防微杜渐,寄希望于学生完整系统的学习道德价值观体系,从而实现个体道德上的认识与实践,西方则主要是一种自由发展,所以西方德育普遍反对直接价值观的传授,认为这是一种灌输模式,这种德育本身就不道德。这种差异实际上反映了两种德育观的差异:从中国的道德观看,西方德育是对学生发展的一种不负责任;而从西方德育看中国,则认为中国德育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
3.社会内部的和谐
中国德育范式的一个特点是所有德育内容都是经过主流价值判断的产物,这种价值体系有着鲜明的主导色彩,在主流价值观的指导下,所有的德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以及其他内容从本质上都服从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建构,这种逻辑体系严密、主流价值观倾向明显的德育内容体系,能够确保所有德育内容与社会的整体发展方向上的一致性。
和谐的社会价值观对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社会由多个族群多种亚文化组成,在核心价值观的层面,如果出现较大的分歧,必然表现在社会生活层面中,形成严重的社会冲突。一个社会的和谐核心主要是价值观的和谐,主导价值观的鲜明,确保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健康度,也就保证了社会的整体基本层面的价值观的统一和谐。这种基本价值观层面的统一和谐的社会更可能趋向于稳定发展。中国是鲜明的社会本位的价值观的体系,其历史经验之一就是主流价值观的稳定,确保社会具有强大的稳定性和向心力,而正是这种稳定性和向心力,才确保了中国文化历经五千年的沧桑,仍然如同鲜花一样的青春灿烂。
中国德育的核心是着眼于社会的需要,因为中国道德价值观的社会本位,所以在现实社会中,所有人都是通过自身的社会定位而取得自身的道德感的。这种道德感一定程度上将个体的道德水平等同于个体的社会道德责任,所以在中国道德文化中,个体需要承担较多的社会角色的责任而在道德领域中自我实现,这种趋向客观上导致了中国社会个体身上具有良好的归属感。因为每个人的道德都指向他人,而不是归于个人主义,在这种文化中,极为珍视良好的家庭关系、良好的同事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等,这种对于别人的快乐的珍视,一方面可能剥夺了个人的幸福感与自由,但能够使人与人之间更为亲密,更为互助。这种文化与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在中国被视为关系亲密的互助,可能在西方被视为一种对个人空间的侵犯。同时,中国学校教育中也强调和谐,中国教育非常强调师生关系的和谐,李子建教授对香港学生课堂的研究认为,“人们通常假定,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是截然对立的,这对西方学者来说尤甚。然而,在华人文化情景中,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观点并不适用。”[7]
4.个体社会化的全面性
中国德育不仅仅局限于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文化的一个极为鲜明的特点是人生与社会哲学的整体性,中国习惯于从整体上看个体,正如从历史长河中看当代,从宇宙的角度看人生,从国家的角度审视个人一样。历史悠久的文化本身就具有自身独特的沧桑感,中国文化的特点投射到中国的德育层面,表现在个体社会化的全面性。在中国德育的理念中,道德教育仅仅只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一方面,社会化不能仅仅局限于道德教育,而应该从个体的社会生活的整体角度出发,而社会生活包括政治、法律、生活规范、礼仪、心理健康等,这种几乎包括个体各方面社会生活需要的德育本身就是中国社会大一统哲学在教育中的体现。中国德育不是纯粹单一强调自由价值观的至上,而是同时关注正义、平等等其他价值观。
社会个体在这种德育中,能够全方位学习到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道德规范和知识,也能够从社会整体的视角审视自身。这就从个体的学生时代开始了整体性的社会教++Rck38bj2Zp7Nkt6Gfbjg==育,所以中国的文化习惯于从社会定位个人,而非从个人角度定位社会。社会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接受全方位的德育,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科举时代的四书五经,主要都是一种伦理教育。仅仅局限于道德教育的德育是不合乎中国文化的,也不合中国历史传统,难以为大众所接受的。实质上,在中国的基础教育的语言环境中,教育指对学生的德育,而教学则指对学生的智育,教育教学连在一起就构成了基础教育的几乎全部内容。
三、中国德政之合德育范式的不足
中国德育范式在其优势的背后,也客观上有着不足之处。对自身文化的深刻反思,本身就是社会前进的基础和前提,对中国德育范式自身弱点的反思,是完善和发展中国德育的必须。德育范式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优势的解析上,还必须明晰德育范式的问题所在。没有任何一种德育范式是完美的,这就决定了德育范式存在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对德育范式的缺陷的比较,有助于我们理解选择德育范式的艰难。
1.德育范式整体发展速度较慢
中国德育范式追求的是一种大一统的文化价值理念,在这种大一统的文化价值体系中,有着鲜明的主导价值观,所有的德育内容都受到主导价值观的指导,这导致这种德育范式整体上非常庞大,同巨型战舰一样,庞大的身躯必然导致这种战舰的速度可能下降,转向不太灵活。
中国德育范式整体都是围绕着主导价值观,这种主导价值观与政治联系紧密,如果主导价值观得不到发展,可能导致所有的德育内容难以得到发展,即使主导价值观得到发展,但构建于原先的旧的价值观的德育内容体系极为庞杂,这一系列的德育内容因为文化自身的保守性,以及内容的复杂性,必然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道德价值观的发展速度。这种德育范式的一个必然后果就是德育整体发展的速度较慢、自身内容庞大、以及系统性三方面的特质,导致这种德育范式有着极为强大的保守性,并直接作用于社会系统中,最终导致这种德育下的社会也有着强大的保守倾向。
2.道德价值观的创新与发展速度较慢
在中国这种主流价值观明显的德育范式中,几乎所有的德育内容体系都建构于主流价值观基础上,导致这种德育范式的视角比较单一,社会大都习惯于从主流价值观去审视一切价值,这种单一的价值判断取向,在客观上影响了社会道德价值观的整体判断和创新发展。
道德价值观的进步依赖于社会对道德价值观以及政治伦理的反思与批判的深度,而反思与批判的深度则依赖于社会的价值基础的多元,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才能客观地认识事物全貌。多种价值角度的审视,才能客观地审视道德价值观自身的正义性与科学性。一直局限在单一的价值观中,本身就可能影响道德价值观的批判的深度和视角的多元。
另外,在一个单一的价值观社会中,因为一切都倾向于从一种价值观角度审视一切,这客观上形成了道德层面上的不宽容,因为所有人都趋向于一种价值观判断,必然对其他的道德取向的行为持怀疑态度,这种怀疑态度导致了道德层面的不宽容,并客观上可能形成社会整体的道德固执,极可能倾向于一种价值观而无力自拔,并可能对其他价值观进行压制,这客观上不利于自身道德价值观的进步。
3.可能影响个体的自由度
在主流价值观明显的德育范式中,所有的德育内容都处于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之中,这种德育范式可能影响个体的自由发展,特别是在文化价值观领域。
这种主流价值观明显的文化中,所有社会个体都要求处于主流价值观内容的指引下,学习相关的道德政治规范,并习惯于一种价值倾向的判断,这非常容易形成一种集体在道德和政治意识上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很容易演变成为一种社会中的道德与政治意识的发展束缚。鲁洁教授指出,“我国教育长期以来所依据的是一种社会本位论的社会哲学。这种社会哲学首先是把‘社会’看作是和人、人的生活存在完全无涉的实体,是一种与人相隔绝的超验结构;它是本质既定的、独立自存的,是自成目的的;它又是自我发展的,它的发展只是由机械因果决定的自然过程,人在其中是没有任何作用的。”[6]这种社会本位的德育,本身就有着不可避免的强制倾向,客观上可能导致社会集体对于个体道德价值观的发展的强制倾向,所有人都习惯于一种倾向,这导致所有的个体在发展中失去自由发展的部分权利,必然在德育内容中听从师长,听从群体,听从主流价值观的召唤。这种社会本位的德育最终可能形成明显的消极性。
个体的道德建构是极为重要的,在个体的道德建构过程中,可能客观上需要较多的道德体验,道德行为的自主选择,以及对于道德价值观的自我反思,这种自我建构的道德价值体系能够更为牢固,也能够更持久,个体在道德价值观的角度多一些自由反思是必要的,这本身也是社会个体发展的必须。
四、中国德育范式的比较学习
在秩序与自由之间,东方文明以中国文明为代表,更为强调秩序,但西方文明则更为重视自由。中国文明更为追求的是建立在权威和秩序基础上的静态平衡,社会各个群体都是在此种模式中和谐发展;而西方文明则更为强调个体自由,并相信个体之间的自由会形成一个彼此间的平衡,这种个体之间本身的不确定性,与自由加在一起,则形成了整个社会中的动态平衡。
如果说有危机的话,中国式的静态平衡的缺点或许就是社会中的多元性不够,反思性相对不够深刻,导致社会中的发展速度可能较低。因为社会中没有多元的价值观的竞争,这种社会中的最大危机是发展停滞,但不会崩溃,中国文明得以延续的原因就在于此。西方社会中的动态平衡,一直是一种竞争中的平衡,但这种平衡仅仅是理论上的,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往往竞争剧烈,价值观的冲突严重,严重的甚至导致族群对立、社会分裂,这种社会的最大危机是可能因为剧烈竞争而爆发社会的动荡,最终社会崩溃。中国式的文明不会自我崩溃,而西方的文明则可能自我崩溃,甚至导致人类的毁灭,这是汤因比的著名结论。
德育,作为一项影响社会极为深远的领域,绝对不能仅仅站在教育的角度,仅仅站在个体的角度,历史的规律就在于,它总会用一种想不到的惩罚来提醒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德育需要远瞻百年,需要结合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而思考,仅仅站在个体的自由主义角度,想把中国变成一种西方的原子化社会,那种德育可能会让部分人得到自由,但更多的人将陷入苦难之中。作为一种崇尚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的文化,转而追求一种个人自由的末世文化,实在是社会思想上的东施效颦。正如著名汉学家郝大维和安乐哲的基本判断,中国从来都是而且将继续是一个社群社会(communitarian society),我国教育学家鲁洁教授也指出,“当代中国所要培养的决不是单子式的独立人格,而只能是共在型独立人格”。
西方今天的文化上的缺陷并不是不严重,只是因为今天西方在经历过近代几百年对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血腥掠夺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以及今天仍然存在的西方世界对第三世界的经济殖民,导致今天西方社会在物质财富上远远超过其他社会,而被其自身臆想出的文化优势,也被其他民族因为西方的物质财富的富裕而误认为西方文化优秀。西方文化的问题,要到真正实现中国国力与西方持平之时,国人才能用一种平视的眼光客观看待,而今天则往往是一种仰视的目光,这种目光本身,就预先决定了判断的结果。客观地评价,“以血缘为基础,以家庭为中心,追求社会整体秩序的中国传统制度,和以个人为中心,以权力和义务为界限,追求自由的西洋近代制度,在不同的价值系统中,本来就很难分清孰优孰劣”。
学习是一种发展的必要,中国德育的发展,需要有一种对照的学习。这种对照的学习不是复制,而是避开陷阱,客观地审视自身,从而获得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德育在自身的发展上,也不能仅仅满足已有的方法和理论,需要在德育内容的完善、德育方法的科学、德育艺术的提升三方面齐头并进。只有艺术的德育,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也才能实现德育自身的使命。
中国是一个伦理型的国家,社会文化传统深深地植根于我们每个人心底,推动德育的前进,向西方学习是一个维度,自我追寻才是更为重要的维度。建立中国自身的德育理论体系,并肩负中国文化自觉和道德使命,而不仅仅是西方德育范式俯首帖耳的崇拜者和复制者,这才是当代中国德育学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等.贯通传统,遵照国情,修正西方教育理念.课程教材教法,2010(8).
[2]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3] 杜时忠.传统德育中的道德理想主义论评.现代教育论丛,1998(1).
[4] 罗越媚.中西德育传统及其比较.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3).
[5] 李子建等.课堂环境对香港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兼论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之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
[6] 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