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生作文中的假大空现象?顾名思义,假,要么指内容上的假,比如学生的考试作文中编造一些令人感动的事情,虚构一些极其凑巧的情节,有时竟如张飞和岳飞杀得满天飞一样荒唐;要么指情感上的假,整篇文章充满虚情假意,视情感为游戏。大,要么指表现的思想高大,有时甚至高大到近乎圣哲的地步;要么指表现的主题大,表现的是人生中所遭遇的大事,例如亲人出车祸、自己残疾等一些容易让人产生悲悯情感的题材,从而营造一种压抑情境,进而映衬所要表现的对象高大。空,主要是从无的角度上说的,我们说写作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据,然而有的考试作文中,不但无物,而且无理无据,有时甚至达到无我。笔者于此并不是说假大空的考试作文中的无我与陶渊明的诗文中“无我”之境相似,文章能达到“陶文”的“无我”境界当然是好文章了。于此的无我即针对文章所要求的“情文并茂”来说的,我们透过文中所渗透的情就能看到一个鲜活的作者,文章无真情即无我。从考试作文中的无我现象来说,空与假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二者在一些方面的表现不同。
一次,一位专家改高考作文试卷时发现了假大空现象:有一篇作文是叙述父母离异,自己在这种感情夹缝中生活,开始感到痛不欲生,最后终于战胜自我坚强地活了下来的故事,这位专家感叹这位学生生活遭遇的坎坷,于是给了高分。然而改完那本试卷发现有很多学生都写的这个题材,经调查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父母离异,其中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瞎编。其实诸如以上的情形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某重点大学文学院大一新生的座谈会上,同学们就透露过作文得高分有“三招儿”:一“套”——考试之前,苦背数篇不同类型的“范文”,考场套用必有好处;二“凑”——用名言警句来凑字数,提高深度最管用;三“编”——只要情节能打动人,不惜编造自己“家破人亡”、“四肢残疾”[1]。考试作文的假大空在我国已是积重难返的现象,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如下原因造成的。
一、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直接追求高分数,文章分数高低的评判依据主要是选材、立意、字面等方面。改卷老师在短时间内要改这么多试卷,不可能逐字逐句地分析、推敲,所以体现在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话外之音、人生哲理的句子等等难以被老师捕捉到,很多评卷老师看看开头结尾写得好不好,再快速浏览正文走题没有,再看看字写得漂亮与否,在两三分钟内分数就出来了。这种评卷的方式决定了学生更多关注的只是一种形式而已,为了应付考试,学生更多的是背模板、套情节、编故事等。教师教授作文的最直接目的也是应付考试,背、套、编等这些作文考试制胜的法宝也是教师多年作文教学经验的总结,故学生这样做与教师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二、受我国传统“文以载道”功能观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教育一贯重视人的思想教育,也就是所谓的“道”,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道”可以界定为社会政治意义的道,是经世济民之道[2]。“诗言志”、“文以载道”以及毛主席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提出文学要为政治服务等等,虽然这些 “道”的内涵随着时代不同有所改变,但这些可以说明我国的文学与“志”、“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国文艺及影视中的“高大全”形象与上述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在我国小学生作文中就已经有“载道”意识了,譬如网友盘点往昔作文十大“流行金句”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小朋友,谢谢你,你叫什么名字?”(用于扶老人过马路等好人好事之后)答:“我叫红领巾。”为了达到传道的功能,我国的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要么表达一种高尚的思想,要么直接或间接为宣扬一种政治理想服务。学生的写作思维受到传道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故写作文时,想言必传道。笔者并不是反对“文以载道”的文学功能观,文章能够载道当然是好的,毕竟载道也是文章的一种重要功能。然而很多学生的所载之道,是一种矫揉造作的大道理,因为他们试图把大道理硬套在文章中,这样难免显得极不协调,进而形成了作文的假大空现象。
三、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忽视了学生的个人获得体验
古人既重视“读万卷书”,又重视“行万里路”,游学也是古人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当今的学生被限制在学校与家庭这个狭窄的圈子里,这种机械、刻板、枯燥的生活使他们失去了感受社会、感受生活的许多机会[3]。学生的经验多半是从书报及影视中获得的间接经验,他们的写作过程是一种“从符号到文字符号”的过程,符号与符号中间没有一个社会实践的环节,如果没有亲身实践,学生对一件事情就没有独到的情感体验,当然真正写起来也是人云亦云了,显得不深刻、不具有个性等,这样就不会感动人心,不感动人心就不会得高分,与其如此,还不如抄袭、编造。
四、学生没有形成向课外迁移的能力
语文教材所选编的文章,往往是反映过去的事情,而且课文所反映的价值取向不能与具有多元化的社会相一致,所以就造成了课堂文化与社会文化相冲突的现象。解决这一冲突的办法是教师在授课中真正地达到三维目标,使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现象融会贯通,进而形成由课本知识向社会生活的迁移能力。然而许多语文教师为了应付考试,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往往只是停留在知识技能的讲授上,而忽视了知识生成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致使学生所学也是如囫囵吞枣一样没有被消化吸收;还有一种倾向就是有的老师为了提起学生的兴趣,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历史课,更多关注的是语文课的政治性、故事性,忽视语文课的文学性的一面。以上两种倾向使学生不可能真正地理解课文,也不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更不可能把所学的语文知识渗透到生活中去,就无法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对接状态。然而考试作文题多半要求书写现实人生,即使写读后感也要关涉到社会人生,学生没有办法就只能造、编、凑了。
五、学生的文学视域狭窄,没有形成自由建构能力
何谓“文学视域”?说通俗一点就是阅读量。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万卷书”指的就是学生的阅读量。可见大量阅读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多数学生由于要应付考试或受学校条件的限制,阅读范围仅局限在少数的几册课本中,反复地阅读课文,容易产生思维定势或视觉疲劳,进而形成机械记忆,这样的话,课文中所渗透的意象、情感等无法与学生的心灵世界产生持久碰撞,她们心灵世界中的文学空间是枯燥的、乏味的,学生的心田就难以得到文学之水的长期滋润,文学之苗就不可能茁壮成长,因此也写不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而除了课本之外,课外还有许多美妙绝伦的文章,这些文章可以从多方位涤荡学生的心胸、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文思、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
六、对作文教学方法过度滥用,成于规矩,败于规矩
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指出:写好一篇文章的起码条件是要懂得作文的规矩,作文的规矩即“作文法”,他在自己的著述中把规矩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作文的基本准则即写任何文章都要把“该说的话——或要说的话不多不少的照原样说出,令读者完全了解我的意思”,第二层次,即多类不同体裁文章的不同章法,也就是写不同体裁文章的特殊规矩[4]。鲁迅说:立定规矩,照此写去。叶圣陶说:初学写作应该学习章法,作文教学的症结在于学生的作文不能“有物”、“有序”、“有法”[5]。从以上论述可知写文章是要讲究章法即规矩,在规矩(章法)之下进而达到画出“方圆”(写成文章),进一步达到熟能生巧,不囿于规矩(章法)。从以上论述中还可得出初写作文是从模仿开始,以上论述就是讲了一个“积累-消化-模仿-提高”的知识技能转化过程[6]。
我国作文教学中的制约因素是很多的,以上名人所述的作文教学法对初学者是十分有效的,但它不是万灵之药,要从模仿到提高,还需要生活实践、阅读等做桥梁。然而要使学生有丰富的生活实践以及进行大量阅读则困难重重,为了应付考试作文,多数语文教师只好把模仿的作用无限扩大,从而走进了作文教学的误区——抄袭、套用、拼凑、编造。
综上所述,应试教育是我国学生考试作文假大空现象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其他几个原因都或多或少与应试教育有瓜葛。“考试是根指挥棒,大家围着团团转。”所以消除考试作文中假大空现象的关键还在于对应试教育的改革,应试教育的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而迫在眉睫的是考试机制包括命题机制、评卷机制等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http://hi.baidu.com/%B3%C2%E7%F11982/blog/item/2e1bb235ee24c58ba71e1260.html.
[2] 黄俊杰.德川时代日本儒者对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诠释.文史哲,2003(1).
[3] 张帮群.“假大空”作文何时了?文摘荟萃,2003(7、8).
[4] 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EB/OL].http://www.zgxczx.com/article.aspx?id=598.2008-04.
[5] 叶圣陶.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认识.文字改革,1963(6).
[6] 耿红卫,张丽娟.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理性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