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2011-12-29 00:00:00胡彦芬


  摘要:创新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从鼓励表扬、拓展延伸,点拨引导,激励评价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强化家校、社会配合,课内外结合等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课堂培养;生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5-0030-02
  
  创新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小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发现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都是一种创新。有了创新意识,才会创新学习。所谓创新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想法、新观点。虽然,每个学生都具备揭示新原理、发现新方法的潜能,都具有运用新原理、新方法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只要付诸实践就是创新学习。语文教学应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鼓励表扬,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轻松的气氛有助于学生提升创新意识。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要把自己作为课堂中的普通一员,与学生平等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能相互沟通。如课堂上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表扬学生,如“你真棒”,“你的说法有创意”,“你真聪明”等,把这一声声赞扬送人学生的耳际,流入他们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这样学生就更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出来。创设和谐情境应把“微笑教学”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这样创新意识就孕育在其中了。
  
  二、拓展延伸,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困扰着一部分教师,使教学效率不高。我认为,课内外结合的语文教学思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语文课堂教学,这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途径。第二个层面是各种课外活动。第三个层面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让他们感知社会,强化感悟。语文教学不等同于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教学是第一渠道,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活动去扩大知识领域,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使课内学到的知识得到有效的巩固和运用,从而形成各种技能技巧。
  在语文教学中,学习新课之前,可让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知识,如社会背景、人物介绍、历史典故及其它有关的知识等。如学习《军神》,让学生搜集了刘伯承的资料,同时还搜集了中国十大元帅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同时培养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可办“小小作家”园地、“手抄报”展评、诗歌朗诵赛、“精美小本本比拼”等活动,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点拨引导,培养创新精神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主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既能训练思维,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教师不仅要钻研教育理论,把握学生认知过程特点,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且要在“善导”上下功夫,在课堂上适时引导、点拨、提问,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如学习《鸟的天堂》一课,对于“鸟的天堂”四个字,课文出现加引号与不加引号的问题。教师在教这些自然段时,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思考,把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问题一:课文中两次出现鸟的天堂,为什么前面一次加了引号,而后面一次不加引号呢?对于标点符号在这类文本中,教师可不直接作答,而是让学生思考,让学生理解句意、体会语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又巩固了学过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还可用“发现法”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如在讲《琥珀》时,有个同学带来了自己培养的微生物,并给大家介绍。对于这些陌生的现象,学生都很感兴趣,通过观察与研究,加深了对琥珀的现象有了新的理解,这样就能逐渐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激励评价,培养创新能力
  
  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要向创新方向引领,评价应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都要重视,如朗读、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课文中关键词语等。可先让学生相互评价,促进他们的学习激情,若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积极评价。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学生往往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有问题不敢问。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问,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如教《跳水》一课时,学生对船长的做法提出了疑问,还有没有让孩子脱险更好的办法?引发学生“发散性讨论”,这样学生以课文描述的情境为依据,抓住重点词语,分析了这些救法的不可行之处。教师可表扬那位发现问题的学生,然后指出还是船长的办法好,是唯一救孩子的方法,反映了船长的果敢品质。这一评价,学生既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会、想学、乐学”的创新学习习惯。
  
  五、家校、社会配合,强化创新实践
  
  成功是学生子感到满足,并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学生一旦获得成功,就感到满足,并愿意继续学下去。因此,家长应该鼓励、引导孩子,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每个孩子的智力、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家长应该全面去了解孩子,根据孩子的情况制定一些容易达到的小目标,使孩子觉得能够做到,他就有信心,有动力去做,就会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乐趣。比如,低年级的孩子学会拼音和常用汉字后,可让他们给外地的亲戚写封信,并请求远方的亲人抽空给孩子回信,让他们尝到学习的实际效用,这样能大大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社会、大自然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大课堂,应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升仓4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总之,对于小学生而言,所谓创新就是要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适时地点拨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心地给他们正确地评价,积极鼓励。这样创新能力就会逐步养成,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王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