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培养

2011-12-29 00:00:00李梅芳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1期


  计算教学是支撑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基本框架,占据着小学数学一半以上的教学时间。而简便计算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部“重头戏”,简便计算不仅是一种知识技能,更是一种意识,它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提高优化意识具有重要作用。简便计算能力是在学生数感发展、运算能力较强的基础上形成的,而简便计算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和计算能力的增强。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呢?
  一、巧用比喻,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对简便计算的要求是“探索和理解运算定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数学教育目标,不仅要强调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而且要更加关注学生数学意识、数学思想的培养。如果每一个运算规律,都是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得出来的,学生头脑中会留下深深的烙印,不需要教师过多强调什么样的题目要简便计算。因此,在教学中巧妙应用比喻,让学生充分探索理解运算定律,不但可以化解教学难点,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有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 25×(40+8)=25×40+8。我出示这样一句话“我的爸爸和妈妈”,让学生思考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学生回答“我的爸爸和我的妈妈”。我接着说:“‘我’是‘爸爸’和‘妈妈’共同的孩子,离开谁你都不愿意吧?”学生听后,心领神会地笑了。我马上说:“乘法分配律中数字之间的关系就好比父母和孩子的关系,‘15’也是‘20’和‘8’共同的因数,当然应该和‘40’与‘8’都相乘。”这样的比喻让学生印象深刻,以后就很少再出现这样的错误。同时,这样的学习轻松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和应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习简便计算的兴致就更浓了。
  二、对比纠错,明晰方法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在不断探索中进行的,因此课堂是出现错误的场所,也是纠正错误的阵地。教师应当树立课堂上的错误资源是教学的巨大财富的理念,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错例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放手让学生去讨论交流,集思广益,形成正确与错误的鲜明对比。最后,通过讲评加以对比、辨析,加深学生对简便计算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简便计算的技能技巧。
  例如,在教学“简便算法”一课时,我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674-98。一部分学生这样算,674-100+2=576;另一部分学生这样算,674-100-2。我没有直接评判,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假设我们拿674元钱去买东西,原本要付98元(-98),现在付了100元(-100),当然应当找回2元(+2),怎么可能再付2元(-2)呢,所以多减要加。这样一来,接下去“多加要减、少减再减、少加再加”的简便方法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错误,培养了学生观察对比的能力,同时用自己的方法纠正了错误,使加减法中简便计算的方法得以推广和应用,让学生在错误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明晰方法。
  三、算法多样,融会贯通
  在学习简便计算的所有方法之后,鼓励并提倡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让这些计算方法之间融会贯通,提高简便计算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师要重视算法的多样化,在学生中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大胆求异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
  例如,在学习乘法简便计算的三条定律之后,练习用简便方法计算125×16。学生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如下:
  ①利用乘法结合律:125×16=125×(8×2)=125×8×2=2000;
  ②利用乘法分配律:125×16=125×(8+8)=125×8+125×8=2000;
  ③利用乘法分配律:125×16=125×(10+6)=125×10+125×6=2000。
  对于以上几种不同的解法,我都给予肯定,学生都能正确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同时将几种不同的方法融会贯通。学生通过对比发现,第三种方法简便的程度不如前两种,他们会自觉优化自己的算法。更让我惊喜的是,在肯定这些算法之后,居然出现了另一种简便方法,即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得出125×16=(125×8)×(16÷8)=1000×2=2000。
  重视算法的多样化,必然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各种想法的可取之处,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教室上空相互撞击、闪烁,这一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心理磁场,推动每一个学生努力思考、探索、创造,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提高了融会贯通地用简便方法计算的能力。
  总之,要使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与行动真正共存,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思考、摸索,在体现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勤于探索算法的优化,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自觉地运用优化思想,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也就是把简便计算的意识树立在头脑中,把简便计算的行动落实在实际中,从而真正促进数学的最优化。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