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这样教数学

2011-12-29 00:00:00陆晓洁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1期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材的推陈出新,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拓展,给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小学数学怎么教,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与探索。下面就以我的教学实践为例,以期抛砖引玉。
  一、捕点:彰显生活
  课程改革以来,各地不同版本的教材纷纷出版,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教材在例题的选择上无一例外地无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城里的学生,还是农村学生,都能切实感受到这样的数学事件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教材的编者很清楚,要想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就必须让学习主体有内动力,让这种内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为此,教师在教学时更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从周围熟悉并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感受数学、体验数学,让教材的例题彰显生活的魅力,更能吸引学生。
  面对教材中的例题,教学时可以巧妙地捕捉某一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回忆生活中的场景。如教学苏教版教材“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凸显在外的似乎只有枯燥的数学符号,数学的生活魅力已经被屏蔽了。许多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显得无可奈何,学生学得辛苦,教师教得艰难。其言外之意,就是在教学中很难找到教材和生活之间的结合点。但我们细心研究文本就会发现,可以通过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实例来让学生更直观明了的学习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出示:中秋节,一家几代人在赏月,老爷爷在分月饼,分的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要求学生按照展示的情况也来分物品,要求每份分的一样多。最后教师引出:“人分物品,分的同样多,这就叫‘平均分’。”就这样,看似枯燥无味的分数学习,教师如能够抓住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巧妙设计,就能让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嚼出数学即生活的味道,也就触摸到了数学学习的脉络。同时,学生经过此环节,再学习数学知识时,自会联系实际场景——生活。
  二、填补:适当猜想
  数学猜想是关于数学概念和规律的联想与推测, 它是一种合情推理、 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是数学研究中的发现法, 对数学的发展起巨大作用。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经过数学家证明的数学定义,经过编者的再创造,在教材例题的介绍中鲜有体现其猜想的过程。面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时,应该进行恰当的填补,以显数学定义之完整,让学生了解、认识。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教学时,可以先创设“用小棒摆三角形比赛”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