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对数学学习充满激情,充满好奇,充满希望。面对这些学生,面对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教师要做的是如何呵护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新意识,我们要启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让学生有不竭的学习动力。
一、通过引导启发学生能叙述的,教师决不替代
教师教得太多往往会剥夺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认知世界的机会,忽略学生自由的思想和不拘小节的人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学生能叙述的,教师就不替代。例如,教学“平行线”这个概念时,先让学生感知实物,如英语练习本上的横线、双杠的两根直杆等,让学生谈对平行线的初步认识——两条不相交的直线。然后出示(图1),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剔除非本质特征,建立表象:平行线是两条直线,无限延长永不相交。最后提出双杠的一条直杆和与它不相交的一条横杆来说明:平行线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无限延长永不相交。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加工提取——建立表象,获得的数学知识是经过再创造的,是任何教学无法替代的。
二、通过引导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
学生发现问题、发现规律,才能提高认识,创新能力才能得到不断培养。例如,根据下面有规律排列的一列数“2、5、8、11、14……”,你能解决下面哪几个问题:这列数有什么规律?第20个数是几?100是这个数列中的数么?前20个数的和是多少?经过学生的自觉学习,交流讨论,陆续整理出一些结论:每相邻两个数的差都是3;求第20个数只要第一个数加上19个3就行;100不是这数列里的,因为100减去第一个数2等于98,而98不是3的倍数;前20个数只要全部相加,不过肯定有更好的办法……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前20个数的和是否可以结合小高斯故事里的办法呢?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面对问题,大胆发现,深入探索。
三、通过启发学生能提问的,教师决不先问
例如,教学“因数与倍数”课堂教学小结时,教师可以出示一个数“36”,请学生提出与36相关的数学问题:36是倍数,这样说对吗?36的倍数有哪些?36的因数有哪些?36最小因数是什么?36最大因数是什么?36最小倍数是什么?36最大倍数是什么……引导学生在问题中轻松得出: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1是任何数的最小因数。让学生在提问中思考,在问题中学会。
四、通过引导学生能自查的,教师决不检查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设法让学生“自省”,对学生少一些横加指责、无理干预,多一些期待呵护、理解支持。例如,在“小数乘除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计算错误层出不穷,可以安排一节“作业整理”课,精心挑选50道小数乘除口算,告诉学生谁先获得100分,谁就可以提前自由活动;没有获得100分的,就独立检查,反复计算,查出自己每一个错误的根源。教师对学生作业面批不留痕迹,哪一题错了,错了几题,都不反馈给学生,最后人人经过努力获得100分,计算能力得到提升。
五、通过启发学生能选择的,教师决不干预
现在的家长、教师更关心的是学习带来的“好处”,而不是知识本身,许多教学显得太过功利。如:李红、张军原有课外书本数比是1︰2,现在李红又新买了3本故事书,两人的课外书本书比是4︰5,求原来两人各有课外书多少本?
用方程解:设原来李红有x本课外书,张军有2x本课外书。
(x+3)︰2x=4︰5,x=5,2x=10。
用分数解:4/5-1/2=3/10,3÷3/10=10(本),10×1/2=5(本)。
用比例解:因为1︰2=5︰10、4︰5=8︰10,所以张军有5本,李红有10本。[思考过程:3÷(8-5)=1(本),1×5=5(本),5×2=10(本)]
这三种方法都好,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有专家认为:“算术”的解题思路走不了多远,到中学会被彻底抛弃,是过渡性的、很快被淘汰的知识。其实,这种运用小学数学知识算术地解决问题,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意识、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
六、通过引导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必示范
如教师组织“观察物体”的教学内容时,前一天布置家庭作业“用纸做3~5个边长为2厘米的小正方体”,让每一位学生拥有小正方体学具,第二天上课时,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教学。例如,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相同的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并思考符合以上条件的立体图形最多可以用几个小正方体,最少要用几个小正方体。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主动探索,组合调整、拼摆验证,诱发学生创新灵感,教师千万不能让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所有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与亲自思考。
(责编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