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究

2011-12-29 00:00:00叶跃萍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1期


  新课程将“应用题”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融合于四大学习领域之中,并把它作为各领域解决相应实际问题的有机部分呈现。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承载着培养探索能力、提高合作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能力等多方面的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去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只有在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下工夫,才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解题的能力才会提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试图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一、注重内容的整合,加强知识间的沟通
  新课程标准的“解决问题”是结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几块内容,分散在数学学习的全过程,这样为学生数学学习创造了一个实践应用的机会。为了让教学把握得当,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一) 理清新教材中“解决问题”的体系和脉络
  在教学中,为了避免出现就题论题现象,我们应该注重以系统的观点来处理教材。例如,有关“倍”的解决问题,人教版教材关于“倍”的教学分布在各册中,首先出现在“7的乘法口诀”之后,在例2、例3的教学中主要构建“倍”的概念,在教学例4时,马上让学生来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接下来在“表内除法(二)”之后,安排例3引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我们在学习“倍”这一知识内容时,把解决有关“倍”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首先构建“倍”的概念,然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要分析各册教材中同一知识间的联系,把平时学习的零散知识汇编成系统的脉络,经过这样的分析和梳理,让学生对“倍”的认识有了一个完整的概念。同时,教材在三年级下册P18第6题练习中出现“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像这样的类型问题不是出现在例题中,而是在练习中出现。从根本的观点出发,这种练习题的训练,往往在原来的基础上再补充了教材的不足。通过例题的教学,课后习题的练习在不同地方呈现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也能使学生对“倍”这一教学内容更深入地理解、把握。
  (二)注重在每个学习领域对“解决问题”意识的渗透
  解决问题贯穿各个知识间,我们教师应该始终树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将问题解决渗透到各项学习内容之中。
  1.在数与代数领域
  例如,在学习“2~6的乘法口诀求商”后,在例4就出示:“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我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通过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在让学生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强调需要让学生知道先解决“买一辆小汽车用多少钱”的问题,这样帮助学生用除法先求出,然后再用乘法求出买5辆小汽车要付多少钱。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生动的现实情景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空间与图形领域
  例如,学生学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后,在许多的练习中,就设计了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如在教材中就有这样一道题:要制作一个镜框,镜框周围木线条的长度和玻璃的大小该怎样求?
  3.在统计与概率领域。
  例如,在学习“平均数问题”中,学生收集了自家1月~3月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