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由此可见,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自主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例如,教学“年、月、日的认识”导入片断。
师(出示课题):你已经知道了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知道一年有365天,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天。
生2:不完全是,有的一个月是31天。
师:是吗?举例说说。
生3:这个月(指5月)就是31天。
生4:我还知道有31天的是大月,有30天的是小月。
……
师:看来,大家有许多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是不是正确,同学们心中肯定也有不少疑问,谁来说说?
生5:一年到底有多少天?每个月的天数是不是一定的?有什么规律?年、月、日中还有什么奥秘?
师:同学们的问题可真不少!你们准备怎样去研究?
生6:如果有一本日历就好了。
……
在这一师生交流片断中,教师完全尊重学生,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有效培养并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听见了,但可能忘掉;看见了,就可能记住;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这句话道出了亲自实践、亲自参与是多么重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进而使他们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把学生带到篮球场上,先让学生自由走篮球场一周,弄清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再让学生分组用卷尺测量并计算出篮球场的周长,然后回到教室汇报测算的方法,如长+宽+长+宽、长+长+宽+宽、长×2+宽×2、(长+宽)×2等,最后通过比较、讨论,总结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思索、领悟、概括,促使学生参与学习,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构建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了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三、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教学中要提倡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当学生弄清长方体的表面积定义后,我适时提出:“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长方体,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求出它的表面积。”不一会儿,学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这样通过学生亲自操作,自己归纳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这种探究虽然从时间上看要比教师讲花费得多些,但实践证明,学生真正懂了,这种“费时”“费力”是很有价值的。同时,在学生独立探究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时空。
四、鼓励自主创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弱,体现了他们主动发展的不同水平。因此,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观,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保证学生主动地发展。
例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板之前,我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让学生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结果学生的思维过程精彩纷呈,拼出很多美丽的图形,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注重成功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动脑、动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到“这是我想出来的”,有助于学生体验学习的喜悦,再次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例如,教学化简比1.25︰2时,大部分学生的解法是:(1.25×100)︰(2×100)=125︰200=5︰8。有的学生说:“还可以这样解,即(1.25×8)︰(2×8)=10︰16=5︰8。”还有一些学生说:“我和他们都不一样,我是这样解的:(1.25×4)︰(2×4)=5︰8。”我在充分肯定学生每一种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最好。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都找到了适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