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弹性预设和促进动态生成

2011-12-29 00:00:00张茂君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1期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它的每一分钟都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想法、新的创意,它已经由完全的预设不断地走向动态生成。而这些精彩的生成,有的在我们的预设之中,有的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这就需要教师要弹性预设教案,以此来促进动态生成,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家园。
  一、如何做足弹性预设
  所谓预设,就是教师在课前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是对自己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和对策的准备。它不等同于我们传统观念下的备课,它是一种留有空白的弹性预设。
  1.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预设
  新课程倡导“以生为本”,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也要从学生入手。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等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预设教学时要了解学生,然后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生成,并思考好对策。如在教学 “认识图形”一课时,学生在动手操作等探索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四种平面图形。在本校教学时,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课上得很成功。但当我把同样的教学设计和课件拿去送教时,却出现了大问题:当课件中出现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时,由于学生地处偏远,仅能猜出停车场的标志,其余的都不认识,我只好临时调整教学思路。由于对学情缺乏了解,导致自己当时被“架在了讲台上”。试想,如果在课前能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及时调整自己在城市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在课前做好充分预设,为课堂生成做好准备,效果肯定不是这样。
  2.在“个性化”处预设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得出许多新颖的观点、见解和方法等。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中容易产生“个性化”观点的地方进行充分预设,以应对课堂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不同理解。比如,计算教学中的算法多样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中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等等。
  二、如何促进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再好的预设也仅仅是上课的前提和基础,不可能预料到课堂上出现的所有情况。因此,当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学生的动态生成。
  1.在学生灵动的思维中生成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独特的见解被提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曾经我们的课堂是“统一的”,而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有这样一题:一个长为10厘米,宽和高都为5厘米的长方体,求它的表面积。大部分学生都用统一的方法求出了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而一位学生却举手欲言。我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还有一种算法,是5×5×10。”看到他列的这个算式,其余学生都笑了。我问他:“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吗?”他指着黑板上的图说:“这个长方体的一个侧面积是5×10,我把它当作2个5×5,那么四个侧面就是8个5×5,再加上上、下底面积2个5×5,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10个5×5,即5×5×10。”短暂的沉默后,教室里立即响起了掌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灵动的思想是学生对知识的疑问,是对知识的独到理解和感受。如果教师能随时捕捉并把握好学生灵动的思想,做一个动态生成的推进者,我们的课堂也将因为学生的灵动而精彩纷呈。
  2.在偶发事件中生成
  在“认识物体”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中,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并给它取名叫长方体(教师板书“长方体”)。教师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正方体的特点,并请学生给这类物体取名,结果他们说叫“长方体”。于是教师干脆先将这个“长方体”写到黑板上,问学生:“小朋友们,既然这两种物体都叫长方体,干脆咱们就擦掉一个‘长方体’得了。”说着开始动手擦黑板。学生大声嚷道:“不行不行!”“为什么呀?”“第二种物体的面都一样大,而长方体它的面不都是一样大!”“第二种物体的面都是正方形的,而长方体的面大部分是长方形的!”“是吗?看来它们还不能都叫长方体喽?”学生齐答:“不能!”教师又问:“咱们给它另起个名字好吗?”学生说:“叫正方体。”教师开始动手擦去黑板上的第二个“长方体”,并改为“正方体”。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给正方体取名打破了教师先前的预设,生成了新的教学。教师没有硬往正方体上拉,而是将计就计,在讨论是否叫“长方体”的过程中,学生不光取出了正确的名字,而且对长、正方体的特点进行了区别,成了本节课教学中的一个亮点,演绎了“未曾预约的精彩”。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我们的备课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给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