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互动”策

2011-12-29 00:00:00邵雪琴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1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玩乐”中互动、在“思考”中互动、在 “操作”中互动、在“运用”中互动,从而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殿堂。
  一、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在“玩乐”中互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堂中,教师要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如教学“找规律”这节课时,一位教师这样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各班都会把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举行班级大联欢。大家看,这是三(2)班的教室,这个教室布置的有什么规律呢?”教师边说边用课件显示场景。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有的说“灯笼是按蓝、紫的顺序排列的”;有的说“花是按红、绿顺序排列的,小旗是按黄、红顺序排列的”……片刻,教室布置的规律找了个清清楚楚。课本上的练习一般是圆片、三角、方片交替出现,这位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很有创意,结合了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的活动很有趣味,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知识,体验到趣味数学的魅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互动
  现代数学论认为,学生有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因此,数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互动。如在教学“小数加法”时,教师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数学学习情境,即提供“商店一角”的材料:圆珠笔每支 3.05元,书包每只20.4元,钢笔每支12.4元,小刀每把 0.65元,文具盒每个 8.45元。如果你带上人民币50元、10元、5元、5角各一张,而每次只能买一件商品,请你决定买什么物品,应拿出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列出竖式进行计算。这时教师提供的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学生在参与购物的实践活动中自由度大,思维的空间也大,不知不觉地利用了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在“思考”中互动,主动参与了探索新知的全过程。
  三、提供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互动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会交流与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操作”中互动,在参与中发展个性。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一课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这些平面图形的概念,接着对比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和平面图形的不同点,使学生区分什么是平面图形,什么是立体图形。当学生脑子里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过程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用正方形做风车,用圆形剪正方形,用3个正方体摆动一个长方体,用8个小正方体摆一个大正方体,在拼、摆、剪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每一个步骤的变化,体会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高了数学思维水平。
  四、利用生成资源,让学生在“运用”中互动
  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但是教学的对象,同时还是教学的资源,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利用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作为学习的材料。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发现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时,有学生提出质疑:“从刚才的实验与书上的实验都只能说明圆锥的容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容积的三分之一,而不是体积。”这时教师抓住契机,充分利用这个生成的教学资源,反问道:“若这等底等高圆锥与圆柱的容器,想象是实心铁质的物体,那么,大家想一想怎样算出圆锥的体积?圆柱与圆锥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又投入新的问题探索之中,从而激活了课堂教学。为此,学生在课堂上有灵感出现,有智慧的火花迸发,要把它转化为可生成的资源,需要教师敏锐地加以捕捉、放大。否则,契机稍纵即逝,而且无法复制。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