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数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获得真实体验,变得乐学、爱学。其中,让情境体验走进牧区学生的课堂尤为必要。我在数学教学中做了大量尝试,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习数学,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数学的信心,效果较好。
一、让模拟情境走进课堂——体验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枯燥的数学知识通过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来再现,使学生在与现实相类似的情境中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观察、思考,引发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合而为一,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获取学习的动力,体验数学。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创设购物情境:设置一个学习用品专柜,放上各种学习用品并标有价格,如橡皮0.20元/块、自动铅笔0.80元/支、铅笔0.40元/枝、尺子0.30元/把等,安排售货员。活动前说明要求:(1) 拿1元钱买你喜欢的学习用品。(2)1元钱你买了什么物品?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自由购物,并在全班交流买一件、两件或更多件物品的付钱、找钱情况。创设小组购物的真实情境,让人人参与简单的购物活动,充分体验如何取钱、付钱和找钱,学会与人合作,体验1元钱可以购买不同的商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一生活情境中,兴趣高盎,主动探索研究,学到了自己需要的数学,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二、让活动情境走进课堂——体验数学
“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学生最能理解的就是自己的动作。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学具操作,为学生营造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氛围,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数一数、画一画、剪一剪。在活动中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愿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教学“9加几”时,我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想办法算出得数,并在全班交流,学生的交流呈现了不同算法,如数一数、凑十法等。我给学生提供开放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主动探究算法,交流中充分展示学生思考、探索的活动过程,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释放,体现了“计算教学算法多样化”这一新课程理念。
三、让游戏情境走进课堂——体验数学
数学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数学课堂中融入游戏,会使学生全身心投入,用心去体验数学,通过游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如在学习“质数和合数”时,我用判断自己的学号是合数还是质数的方式结尾,学生兴奋不已。(1)学号是质数的学生先离开教室,并让离开教室的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学号为什么是质数。(2)接着让学号是合数的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离开教室。(3)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学号是1的学生,提出问题:“你的学号是1,为什么出不去?”在欢快的下课铃声中,学生们依次做完游戏走出教室,乘着游戏的余兴,投入了快乐的课间十分钟。如此结尾使学生兴趣盎然,寓增长知识于娱乐之中。
四、让生活情境走进课堂——体验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教师从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中设计数学问题,使学生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实际,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堂。如学习“位置”时,教学完前后、上下、左右后,我出示“去火车站”一题,请学生试着当导游,用方位名词告诉叔叔去火车站的路。学生们跃跃欲试,不仅说得详细,而且还建议走哪条路比较近。可见,学生是非常乐意展现自我的。
五、让思维情境走进课堂——体验数学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提出疑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做好引导,要引在堵塞处,导在疑难处,有效地促进思维状态的转化;创造“愤”“徘”的意境,在新课进行中暴露学生思维发生、发展的过程;通过制错找因、变式题等练习,创设思维情境,训练思维的层次性,先直观后抽象,由浅入深。例如,在揭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寻求、思路的探索过程时,向学生展示前人是怎样“想”的,教师是怎样“想”的,从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想”,并帮助学生学会“想”,在这个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这个“引路人”,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学习自主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体验中,训练思维,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真正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