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着力点

2011-12-29 00:00:00卢迎福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1期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强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应从以下三点着力进行。
  一、着力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和中心。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开展探索和创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和引导学生质疑提问的方式主要有三:
  (1)创设具有悬念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提问
  例如,在一节数学活动课上,为了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与它的反序数之差的规律,教师先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学生随便说一个两位数(个位不能是0且个位、十位数字不同),再将个位、十位数字交换,说出它的反序数。这时教师一口说出两数之差是多少,然后让学生验算。学生会很惊讶,纷纷发问:“这是为什么?”此时学生产生了很强的求知欲望,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探究出结果。
  (2)制造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质疑提问
  在学习互质数后,往往有些学生会说:“公约数有1的两个数是互质数。”教师可以提问:“4和6也有公约数1,它们是互质数吗?”此时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会对自己的表述质疑反思,在反思过程中,进一步明晰互质数的本质属性。
  (3)启发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从而导致问题产生
  例如,在下面的横线上填数,使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3,5,7,_____,_____,_____。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得出以下一些答案:①在横线上依次填入9、11、13,形成奇数列。②在横线上依次填入11、17、27,使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减1。③在横线上依次填入27、181、4879,使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积减8……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思考角度,教学中经常问学生“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想”“能不能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还有别的方法吗”,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较强的问题意识。
  2.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在第一学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如学习数的组成后,组织学生做“猜数”游戏:老师右手中有3粒黄豆(展示给学生看),左手中的黄豆数和右手的黄豆数凑起来是10粒,让学生猜老师左手中有几粒黄豆。创设这样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学生兴趣很高。
  在第二学段,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如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让学生思考:“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接着让学生猜想:“圆锥的底面积乘高得出的是圆锥的体积吗?”然后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并做“倒水”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这样就使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假设和猜想解决新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着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1.让学生动手操作
  《数学课程标准》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操作的内容,如用小棒、圆片来理解平均分;10以内数的组成;用小棒搭建若干三角形、四边形等,并探索规律;用搭积木、折叠、剪贴等方式理解空间图形以及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动手实验、收集数据、进行摸球游戏等。通过动手操作,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此外,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适量、适度。所谓适量,就是不要动辄就操作,操作也不是多多益善。适度是指当学生的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由直观水平向抽象水平转化。
  2.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同时,要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的培养要有机地融合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例如,给学生出示下列一组算式:8×8=64、5×5=25、12×12=144、7×9=63、4×6=24、11×13=143。(1)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