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创设情境 激发求知欲望

2011-12-29 00:00:00吴星秀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1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要认真挖掘课程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加工,灵活、合理、科学地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创设“疑”境,引发兴趣
  古人云:“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智慧火花的开端。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好奇、好问等特点出发,创设“疑”境,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并不断地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教师可以分别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先请学生算出圆柱体积,然后教师马上说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多少。学生感到惊奇:“老师怎么会根据圆柱的体积知道圆锥的体积呢?难道它们之间……”当学生疑问时,教师就请他们分小组用实验方法探究其中的奥秘,并验证教师说的结果是否正确,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趣”境,激发欲望
  学生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引入到所创设的“趣”境中去,发展学生思维。如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教师可先出示下列信息: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头部与身高的长度比大约是1︰7;头部与上肢的长度比大约是1︰3;头部与下肢的长度比大约是1︰4;脚长与身高的长度比大约是1︰7;如果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长度比大约是1︰1……然后这样引入:“人体上这些有趣的比很有用,如果你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你长大后如果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算出罪犯的大约身高……这些实际上是用比组成一个个有趣的比例去计算的,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比例。”这样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创设“动”境,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适时应用多媒体,给学生设置“动”境,化静为动,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的主动探索,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以在多媒体上出示一个正方形内含最大圆的图形,然后在圆和正方形相交的一点上标上A,小黑狗从A绕正方形跑一周,小白狗从A绕圆跑一周。问:“谁跑的路线长?猜一猜,圆的周长大约是它直径的几倍?”这样,把课本中现成的结论转变为学生探究的对象,促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四、创设“探”境,建构新知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先演示已讲授的例题:“有7个苹果放进3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还剩几个?”学生列出了算式:7÷3=2(个)……1(个)。接着,教师添加一个苹果后,问:“现在每盘装几个?还剩几个?”学生又列出了算式。然后教师又把苹果的个数改为9个、10个、11个、12个、13个等,让学生拿出纸苹果学具,分组操作讨论。最后各组向全班汇报结论,教师把所有的算式板书如下:
  7÷3=2…1 8÷3=2…2 9÷3=3 10÷3=3…1
  11÷3=3…212÷3=4 13÷3=4…1
  教师根据上面的算式,问学生:“能发现什么?能得到什么结论?”学生答:①被除数依次大1;②除数都是3;③余数每隔几个后又重复出现;④余数只出现1、2这两个数。教师又问:“余数会不会出现其他的数?”“不会。”“如果还余下3的话,就可以每盘再装1个,这样又没有余数了。”教师由此提出:“除数为3时,余数只有1、2两种可能,这说明什么?”学生答:“余数要比除数小。”这样,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概括、探索中掌握方法、学会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建构知识,发现规律。
  五、创设“议”境,寻求创新
  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与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些“议”境,让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与空间,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能得到尽情发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复式统计表后,可以把三位学生的三次成绩及总分设计成一张表格,然后提问:“请判断三个同学中哪一个人的数学成绩比较好?”问题一提出,各小组展开热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是小张数学成绩好,因为他的成绩较稳定;有的认为小李的成绩比较好,因为他的成绩一次比一次进步;有的认为小王的成绩好,因为他第一次考得的成绩高,而且总分也是第一名……从学生众多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选择不同的标准,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从而引出看一个人不能只看到他的缺点,还要看到他的优点。通过看表格、谈看法、说做人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明确了很多道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也得到了发展。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