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这就要求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题材选择要广泛,呈现方式要丰富多彩,要充满着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数学。基于此,我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对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作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经验情境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学生已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认识了一些钱币,平时对父母的购物活动已耳濡目染,甚至个别学生已参与到其中,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也知道了纸币之间的进率关系。为此,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小小商店”这样一个情境平台,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加深对进率的理解,在钱物交换中学会如何付款、如何找钱、如何选择合适的商品。虽然相对来说,如何找钱、如何选择合适的商品较复杂,但学生在这个情境中愉快地而且“不费力气”地解决了,下课铃响了有好多学生仍余犹未尽。
二、创设生活情境
例如,在教学“统计”这一课时,统计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要使学生接受统计特有的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投入到产生和发展统计思想的全过程中。为此,我针对学生喜欢搞聚会这一生活事例,在班上搞一次聚会,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样自己最爱吃的菜肴。提议一经提出,学生都很兴奋,为了将菜肴搞得丰富点,必须统计一下每位同学最喜欢吃什么菜。于是学生积极地收集数据,运用统计图表示数据、分析数据,特别根据数据做出决策。从统计的数据中学生发现,喜欢吃油炸食品的人多,喜欢吃蔬菜的人少。于是教师可顺便引导学生分析挑食的坏处,多吃蔬菜的好处,为了身体的健康必须营养均衡。于是大家决定分组准备菜肴,要求种类齐全、营养丰富。通过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感觉到数学就在生活中,而且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创设游戏情境
1.用游戏导入新课
我平时观察到,低年级学生一下课,教室里就空无一人,都出去玩了,一上课人虽进了课堂,但心中还想着课间的玩乐。此时若把游戏引入课堂,可给学生一个强烈的刺激,把他们从玩的状态中转入到学习状态。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课始我就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扑克牌吗?”有的说玩过,有的说没玩过。“不管玩没玩过,今天老师来和你们玩一种找朋友的扑克牌的游戏。”学生一听,兴趣一下子转到玩扑克牌中。此时,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了,从而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教师的教学交融在一起。
2.用游戏讲解概念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以无意注意为主,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为15分钟左右。实践证明,直观形象以及色彩鲜明的具体事物和图片更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学生通过耳、眼、手、口、脑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可以使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节奏的交替,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学生对时针、分针、秒针每走一格或走一圈是多少时间有点模糊,一不小心就会搞错,因此上课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我让学生扮演时间卡通人物,让学生做角色游戏,学生在一节课游戏教学中,感到新鲜、有趣,不再感到知识枯燥难懂了。
3.用游戏结束新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接近下课5分钟左右学生身心疲劳、情绪低落。因此,在课尾设计一些带有竞赛性质的游戏情境,像设计一些投篮比赛、接龙比赛、对抗赛、夺金牌、争名邮递员等,可以把课尾教学推向高潮,使学生余犹味尽。如在口算教学中进行分组比赛,分组“开火车”,学生在游戏情境中不甘落后,每每都不想下课。
四、创设儿歌情境
儿童的思维是艺术的、形象的,包含情感的。儿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利用儿歌创设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除身心疲劳,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利用打快板,让学生以互说儿歌的形式,说数的组成。如“我说十”,“你说一”,“一个十和一个一合起来是11”。学生边打拍子边念,完全沉浸在音乐的节律中,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创设动态图像情境
低年级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感兴趣。动态的图像情境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因此,我在教学中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在教学口算时,学生对反复的练习产生厌烦情绪,我采用动画形式,让学生走进动画世界里,在动画情境中做题,每做对一题给予表扬,做错题时就给一张哭脸并鼓励一下。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我把钟表设计成会说话的卡通形象,学生不觉得抽象,而是积极地参与探究。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