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学校组织了“专题式教学研究”活动,我被安排教学“找规律”一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上好这堂课,在课的导入环节我也引用了“数学魔盒”,设计了如下的导入。
师:你们看,这是一个很神奇的数学魔盒,它会不断地出现各种颜色的珠子。瞧,一颗红的,一颗蓝的,猜猜看下一颗是什么颜色?
(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由遐想)
师:哦,是黄色。(课件出现黄色)接下来呢?
生1:什么颜色都有可能。
师:看,又是红色。(课件出现红色、蓝色、黄色)猜一猜,第七颗珠子会是什么颜色?
生2:红色。
师:有不同意见吗?都这么肯定?
生3:按前面的规律可以看出来。
师:你看出了什么规律?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发现的规律)
师:是呀!一颗红的、一颗蓝的、一颗黄的,这样一红、一蓝、一黄、一红、一蓝、一黄反复地出现,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生活中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
乍一看来,借助神奇的数学魔盒,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语言既简洁又严谨,应该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经过试教,问题便出现了:数学语言看似严谨,却缺乏趣味性、生动性,没能将数学魔盒的神奇真正地发挥出来,学生没有表现出我期望的好奇与惊喜,只是在很平淡地猜测。于是,我便尝试着从数学语言的角度进行再度修改。
(课前欣赏刘谦的魔术表演)
师:同学们看,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神奇的数学魔盒,魔盒里有各种颜色的珠子,它神奇在哪儿呢?只要你说一个变,就能真的变出来一个,不信我们试试!
师:开始。
生:变。(课件出现红色珠子)
师:再来一次。
生:变。(课件出现蓝色珠子)
师:继续。怎么不出来了?原来是要考考你,这回是什么颜色。再来一次。
生:变。
师:哦,是黄色,谁猜对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
生:变。(出现红色)变。(出现蓝色)
师:猜猜看第6颗珠子是什么颜色?
生:黄色。
师:是不是呢?有不同意见吗?都这么肯定?
师:你怎么知道的?你看出什么规律来了?
师:对了,红、蓝、黄、红、蓝、黄……这样3个一组反复出现,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生活中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
课前,学生已经欣赏了一段著名魔术大师刘谦的表演,着实震撼人心。一听说老师也带了一个神奇的数学魔盒,而且只要说一个变,就真的能变出来一个,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因为在他们看来,能在数学课堂上“变魔术”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心中充满了期待。简简单单一个“变”字贯穿教学始终,令整堂课充满了神奇色彩,学生感到新鲜、刺激、好玩。这一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经历了从无序的变魔术到有序的猜测,初步感受到了有序、重复出现的现象,顺理成章地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反思:
记得我还是个师范生时,我有幸被学校安排在通师一附这样一所名校实习,负责指导我的张老师是一位教学非常严谨的骨干教师。在我实习期间,每上的一堂课,她都会替我一字一句地修改,如这句话应该怎么说,用怎样的语气说……那时候的我,在她的指导下,明白了数学语言要严谨,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明确的意思,在后来的工作中,我也这样要求自己。通过教学“找规律”这节课,我又明白了,数学语言仅简洁、严谨还不够,还需要富有生动性、趣味性。幽默而轻松的语言犹如阳春三月吹过的徐徐暖风,令课堂充满生机,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同是介绍球赛情况,数学老师说“刷,进了一球”,而语文教师却说“那灰色的小精灵在空中划出一条美丽的弧线,刷,球进了”。因为语言叙述不同,学生的反应就截然不同。语言是知识的载体。数学语言是传授数学知识,锻炼数学思维的工具。心理学的研究和数学教育的实践都已表明,要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必须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同样的教学情境,同样的导入设计,只因教学语言的不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足见,数学语言的艺术魅力是无穷的。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远不止上述几点,但是我想:只要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们愿意听、用心听、喜欢听,那我们就是成功的。
(责编蓝天)